文納特卡制

文納特卡制

文納特卡制是指美國進步教育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教學制度。由教育家華虛朋提出。1919年起在伊利諾斯州文納特卡鎮公立學校進行實驗。將課程分為兩部分:(1)指定作業。為適應未來生活的需要,是所有學生均需掌握的“共同的知識或技能”(包括讀、寫、算等)。教學按學科進行,以學生自學為主,適當進行個別輔導;要求每個學生按自己的能力和可能的進度擬定學習計畫, 並在工作簿上記錄進展情況;最後以考試形式檢驗學生學習結果,並由學生自己根據考試成績決定下一步學習方向。(2)團體活動與創造性活動。由文化的和創造性的經驗組成,分小組活動或施教,目的是發展兒童的社會意識。通過手工勞動、音樂、藝術、運動、集會以及商業、編輯、出版等團體活動隨機進行,無一定程式,亦不考試。主要特點:提倡教學個別化,學校社會化。因影響學科的深入學習及具體實施頗為困難,1943 年實驗停止。20 世紀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傳入中國,在由陳鶴琴主持的上海工部局所辦的國小試行,影響一些學校的教學。

基本信息

其課程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按照學科進行,由學生個人自學讀、寫、算和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另一部分通過音樂、藝術、運動、集會以及開辦商店、組織自治會等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社會意識”。前者通過個別教學進行,後者通過團體活動進行。

文納特卡制的特點:

第一,有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對每個單元都有非常細緻的規定和自學教材。

第二,套用各種診斷法測驗檢查學生每個單元的學習情況。在這種測驗之前,先進行練習測驗,由學生自行練習、自行改錯,直到做對為止。

第三,通過自學及診斷測驗後,方可學習下一單元的教學內容。

第四,教師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因人、因時、因事而進行個別指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