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

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

文本是人類經驗最常遇到的對象之一。實際上,諸種文化和文明的基礎就是由許許多多的文本構成的。文化包括人類社會發展起來的、使其自身適應並處理所處環境的一切東西。宗教、藝術、科學、哲學、道德、價值觀、法律、組織機構、技術、語言等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明是複雜的文化,在文明中,一種將知識和信息保存下來並傳遞給後世的可靠方式得以發展起來。無論是文化還是文明都依賴於文本,因為正是文本構成了大多數知識和信息藉以傳遞和存儲的種種手段。

內容簡介

不過,文化可以只依賴於口頭文本,文明卻還要依賴於筆頭文本。同藉助於口頭文本所可能實現的知識和信息的傳遞相比較,藉助筆頭文本所實現的這種傳遞更偉大、更準確,持續的時間也更久遠,並由此使文明趨於精巧和複雜。筆頭文本直到現在仍是文明的構造材料。至於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筆頭文本是否能在將來依然如此,我們現在作出回答還為時過早。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卻是明確的,那就是文本在文化和文明中一直扮演著並將繼續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

《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旨在提出一種理論,這種理論不僅相關於文本的本質,也相關於文本的理解和解釋。

編輯推薦

被言說的詞語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隱秘力量,當教誨從言說者的口中直接傳向徒的耳朵時,沒有什麼比這更讓人印象深刻。——《哲羅姆》

圖畫看似充滿活力,但如果你向它們發問,得到的卻總是一片莊嚴的沉默,被書寫了的言語同樣如此——蘇格拉底:《斐多篇》

目錄

中文版序

序言

導言:問題

Ⅰ.問題的一般特徵

Ⅱ.總體綱要

A.文本的邏輯:內涵、外延和分類法

B.文本的認識論:理解、解釋和可辨識性

第一部分 文本的邏輯

1.內涵

Ⅰ.文本定義的組成要素

A.構成文本的實體(ECTs)

B.符號

C.特定的意義

D.意向

E.選擇和排列

F.語境

Ⅱ.文本的約定性

Ⅲ.結論

2.外延

Ⅰ.文本與語言

Ⅱ.文本與人造物

Ⅲ.文本與藝術客體

Ⅳ.文本與作品

Ⅴ.結論

3.分類法

Ⅰ.形態分類

A.現實文本

(1)歷史文本

(2)當代文本

(3)中間狀態的文本

B.意向文本

C.理想文本

Ⅱ.功能分類

A.語言功能

(1)信息文本

(2)指示文本

(3)表達文本

(4)評價文本

(5)執行文本

B.文化功能

(1)法律文本

(2)文學文本

(3)哲學文本

(4)科學文本

(5)宗教文本

(6)歷史文本

(7)政治文本

(8)教育文本

(9)懺悔文本

(10)娛樂文本

(11)啟示文本

(12)備忘文本

(13)文本的其他功能範疇

Ⅲ.結論

第二部分 文本的認識論

4.理解

I.理解vs意義

Ⅱ.理解的數目

Ⅲ.理解與文本的同一性

Ⅳ.理解的限度

A.意義的限度

(1)意義中的本質差別與偶然差別

(2)意義與意義的含義

(3)意義與意向

B.確立意義限度的各種因素

(1)作者

(2)讀者

(3)語境

(4)社會

(5)語言

(6)文本

(7)文化功能

C.文本理解的限度

D.對文本的理解不同於歷史作者理解的合理性

V.理解的真值與客觀性

Ⅵ.結論

5.解釋

I解釋的本質和本體論地位

Ⅱ.解釋者的兩難境地與解釋的功能

A.歷史的功能

B.意義的功能

C.含義的功能

Ⅲ.解釋的類型:文本解釋vs.非文本解釋

Ⅳ.解釋的數目、真值與客觀性

A.文本解釋的問題

(1)數目

(2)真值

(3)客觀性和主觀性

B.非文本解釋的問題

V.解釋的理解、意義與解釋

Ⅵ.結論

6.可辨識性

1.我如何知道一個事物是文本?

Ⅱ.我如何知曉一個文本的意義?

Ⅲ.我如何能確信自己知道了一個文本的意義?

A.文本理解中的預期行為和確定性

B.幾種異議

C.傳統在文本的可辯識性中的作用

Ⅳ.結論

結語: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譯後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