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合理形態》

《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合理形態》

《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合理形態》,作者高雲涌,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10月1日)
叢書名: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平裝:224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0482550
條形碼:9787500482550
商品尺寸:22.6x15.2x1.4cm
商品重量:358g
ASIN:B003157TS2

內容簡介

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合理形態》內容簡介:在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中,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一直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基本內容,然而,在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研究和闡釋中,卻往往把辯證法與唯物史觀割裂開來,似乎可以離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而闡釋馬克思的辯證法,或者可以離開馬克思的辯證法而闡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高雲涌博士的新著《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合理形態》,正是針對這種研究方式和闡釋狀況而形成的一部學術著作。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是以“社會關係的邏輯”來闡釋作為唯物史觀的馬克思的辯證法,或作為辯證法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這一研究成果是富於啟發性和建設性的。

編輯推薦

《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合理形態》: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高雲涌,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生於1971年2月。1995年于吉林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2006年于吉林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08年人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至2001年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社科系哲學教研室任教。2001年至2009年任黑龍江省社科院學習與探索雜誌社哲學編輯。現為黑龍江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兼學習與探索雜誌社哲學編輯,黑龍江省社科院省級重點學科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後備帶頭人,碩士生導師。

目錄

序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或作為辯證法的歷史唯物主義
導論以社會關係為切入點探索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合理形態
一學術界對馬克思辯證法合理形態的探索及其啟示
二學術界對社會關係理論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性的指認
三以社會關係為解釋原則對馬克思辯證法合理形態的嘗試性理解
第一章社會關係的邏輯——作為資本文明的活的靈魂的馬克思辯證法
一“資本的時代”直面“往何處去”問題的哲學反思
二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前提批判的辯證法理論
三人類自由與解放理想的理論表征
四經濟社會形態中社會關係的外化、內化、人格化及其矛盾運動
第二章從“範疇關係的邏輯”到“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顛倒”
一先驗幻相的邏輯:康德作為理性自然傾向的自然辯證法
二範疇關係的邏輯:黑格爾作為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的概念辯證法
三自然關係的邏輯:費爾巴哈作為發生學的批判哲學的人本學辯證法
四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作為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邏輯的歷史辯證法
第三章“社會關係的邏輯”的存在論基礎
一實體與利益:馬克思早期對社會關係的實體存在論理解
二關係間性與關係存在論: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與馬克思的存在論變革
三人與人的關係:以關係存在論為基礎的生產關係理論創新
四社會關係:歷史辯證法與唯物史觀在關係存在論基礎上的統
第四章“社會關係的邏輯”的思維方式內涵
一兩極相聯:矛盾方法與馬克思辯證法的社會批判觀
二社會有機體:總體方法與馬克思辯證法的社會系統觀
三節奏與位置:結構方法與馬克思辯證法的社會時空觀
四生成與條件:歷史方法與馬克思辯證法的社會發展觀
第五章“社會關係的邏輯”的國家世界圖景
一制度化關係的構圖:所有制、分工、分配、交換
二物象化關係的構圖:自然界、機器、商品、貨幣、資本、財富
三人格化關係的構圖:資本家、僱傭工人
四活動化關係的構圖:生產勞動、交往、消費
五組織化關係的構圖:階級、國家
六意識化關係的構圖:意識形態
結語“社會關係的邏輯”與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進程
附錄一“基本的哲學問題”與“哲學的基本問題”
附錄二“哲學觀”與“哲學”的概念界定
附錄三從實體的邏輯到關係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理解方式的範式轉換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在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中,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一直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基本內容,然而,在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研究和闡釋中,卻往往把辯證法與唯物史觀割裂開來,似乎可以離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而闡釋馬克思的辯證法,或者可以離開馬克思的辯證法而闡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高雲涌博士的新著《社會關係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合理形態》,正是針對這種研究方式和闡釋狀況而形成的一部學術著作。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是以“社會關係的邏輯”來闡釋作為唯物史觀的馬克思的辯證法,或作為辯證法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這一研究成果是富於啟發性和建設性的。
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辯證法的批判是對“抽象”的批判。在辯證法史上,黑格爾所批判的“抽象”是“抽象的理性”,即思維與存在的抽象的同一性,因而他的辯證法是以“概念”作為主體和實體而構成的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相統一的“概念辯證法”,即作為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學》。然而,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並不是逾時代的純粹的理性思辨,而恰恰是黑格爾“在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

後記

本書的主體部分是我2006年12月通過答辯的博士學位論文,出版時作了文字和引文上的必要修訂,基本保持了論文原貌。附錄部分收錄了我在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的3篇有關哲學觀方面的論文,可以看做是本書構思的方法論前提。
我之所以在眾多論題中選擇這個題目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除了認為這個問題本身頗具學理價值和現實價值之外,還因為這個問題的有關信息很早便進入了我的視野。1993一1996年,我在吉林大學哲學系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期間,同時受到了兩種研究路向的影響:蔡英田、劉福森楊魁森、艾福成等老師對唯物史觀的研究;高清海老師和孫正聿、孫利天、孟憲忠等老師對辯證法的研究。當時朦朧感到這兩種研究之間好像隔著一層東西。因此對一些問題感到十分困惑:馬克思辯證法與唯物史觀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究竟什麼是辯證法,什麼是馬克思的辯證法?為什麼有一些國外學者認為馬克思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而只是一個社會學家?馬克思的哲學研究同他的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政治經濟學研究以及早期的法哲學研究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為什麼恩格斯在概括馬克思的兩大發現時沒有提馬克思的辯證法?顯然,對這些問題的理解關係到對馬克思哲學總體性質這一問題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必須站在哲學觀的高度上來看待這些問題。因此,在1995年,我的碩士論文選題便定為《論馬克思在哲學觀上的革命性變革》,對馬克思哲學的總體性質進行了初步探索。由於當時學識極其有限,功底也很淺,還無法駕馭這么大的一個論題。

文摘

三以社會關係為解釋原則對馬克思辯證法合理
形態的嘗試性理解
雖然學術界對馬克思辯證法合理形態問題的探索已經取得了相當富有成效的結果,但以社會關係為解釋原則去理解馬克思辯證法的合理形態畢竟還是一個新的嘗試。因此,作為一種準備性和基礎性的研究,本書的主旨在於從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遭遇和知識結構出發,凸顯馬克思辯證法的存在論基礎、思維方式內涵和國家世界圖景,在對馬克思辯證法的社會關係解釋原則進行深入把握的基礎上,梳理和勾勒出馬克思辯證法的形成脈絡及其合理形態。
為了達到這一預定目標,本書採取了文本解讀法、整體把握法和一種筆者稱之為“關係主義”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文本解讀法是一種比較常規的研究方法。本書對馬克思的重要著作的漢譯本進行了認真解讀,主要依據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有關各卷,同時參閱對照了正在陸續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即歷史考證版)的部分相應篇章。由於在行文中利用超星數字圖書館(http://www.ssreader.com/)製作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的電子版本(pdg格式)對一些重要概念進行了文本檢索統計,因此如無特殊需要,引文也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的原文處理。而整體把握法則是近年學術界在解讀馬克思文本時被一些中青年學者(如仰海峰等)所提倡的一種方法。其基本宗旨是打破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學科界限,把馬克思全部思想學說當做一個有機的整體來把握。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這裡所說的“關係主義”不是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所說的“特殊主義”意義上的“關係主義”;這裡所說的關係主義方法也不同於布迪厄所提出的社會學意義上的“關係主義方法”和何友暉所提出的“方法論的關係主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