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橋

文曲橋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興化籍讀書人李春芳曾從此橋上經過。後,李春芳在京城一舉奪魁,被皇帝欽點為狀元。自此,這橋就被正式定名為文曲橋了。

老人們說,明朝嘉靖年間,興化籍讀書人李春芳曾打此橋上經過。後李春芳在京城一舉奪魁,被萬歲爺欽點為狀元,這橋就被正式定名為文曲橋了。如果這個傳說不錯,那么這座外表古樸典雅的木橋也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文曲橋橋東大約十來步的光景,有一條南北向的支河,丁字型連線處的北側,有一座馬永橋。和文曲橋不同的是,馬永橋的橋身全部是青磚砌成的。除了這些,小鎮上還有光明橋、青龍橋、富家橋等等,想說得一個不漏,恐怕也不太容易。
小時候,最願意去的地方就是馬永橋和文曲橋一帶,因為這裡的景致很特別,很像陳逸飛的油畫雙橋中所表現的那個樣。周莊雙橋橋洞的特點是一圓一方,而馬永橋和文曲橋的特點除了一磚一木之外,再有就是文曲橋的橋面是平坦的,而馬永橋則是一座典型的拱橋。兩橋之間的直角尖上有一座伸入到水邊的埠頭。站在埠頭上往西看,文曲橋在水面倒影的襯托下,身影顯得格外的秀麗;朝北望,青灰色的馬永橋則顯得沉穩、含蓄。大清早,清清的河面上還飄蕩著輕紗似的薄霧,埠頭上就熱鬧了。男人們挑水,女人們淘米、洗菜、汰衣。張家長、李家短,一夜之間的新鮮事也跟著傳播開了。偶爾,從文曲橋那邊會游過一群小鴨,小鴨們並不怕人,它會直接游到洗菜的女人們身邊,伸著脖頸,爭奪那在水面上飄浮著的一絲絲豆衣、菜末。抬眼望河岸,沿河都是些高低錯落的民居,一家挨著一家,“人家盡枕河”的詩句在這裡有了現實的註腳。房舍和河床之間大都只有三兩步的寬度,貪圖近便的人往往就是喜歡在這“枕邊”上行走。而馬永橋的兩端則是一條古色古香的老街,這正是始於隋唐時期的千年古鎮工字形老街的一部分。街面上鋪地的立式青磚早已被歲月的腳步磨得溜光水滑,房舍則一律是青磚小瓦塞板門。那些個南貨店、百貨店、青貨行、小飯館等,肩挨著肩、臉對著臉。似乎在紛紛講述著馬永橋兩側曾經有過的商業輝煌。
打小起,就沒見過順濟橋、高岡橋。老人們說,全都給東洋鬼子撂的炸彈給毀了。再後來,說是為了建設的需要,富家橋不見了,文曲橋、馬永橋拆橋改路了,久負盛名的鳳凰橋也被挪了位。老鳳凰橋北橋頭附近早先有一座帶有樓層的公廁,門前有著善“侃”文人留下的“登斯樓激濁揚清、因其便居高臨下”的磚刻對聯,現在也不見了。我常常在想,拆掉了這些,便是扯去了一段歷史、扯去了無數人心頭那溫馨的夢。如果把發展地方經濟和古建保護兩者協調起來統籌兼顧,那該有多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