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鎮[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黃山鎮]

黃山鎮[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黃山鎮]

黃山鎮位於羅莊區南部,地處臨、郯、蒼平原,位於臨沂(羅莊)、郯、蒼三縣區交界處,原歸郯城縣管轄,2011年劃歸羅莊區。東連205國道,西接湯郯公路,轄33個行政村,25個自然村,人口4.7萬。面積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65公頃,林業面積1050公頃。東部是沂武河沖積平原,西部是低山丘陵區,沂、武河貫穿南北。

概況

黃山鎮於1971年從郯城縣褚墩公社劃分出來,成立黃山公社。後黃山公社於1984年改為黃山鄉。後黃山鄉又於1994年改為黃山鎮。該鎮山青水秀,沂河、武河、涑河縱貫南北,黃山、峰山、文曲山、菊花山等八座山頭點綴其中。礦產資源豐富,有石灰石、白雲岩、頁岩、黃沙、煤炭等。柳編產業形成規模,杞柳工藝品遠銷世界各地,是杞柳名鎮,素有“中國杞柳之鄉”的美譽。黃山鎮民營經濟十分發達,有建材、杞柳、油脂食品、專業村經濟、小五金加工、生態旅遊六大特色產業,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業並舉的發展格局。全鎮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建有10所學校,1所衛生院,15所村街衛生室。尤其是2009年建設的全國最大人工濕地——武河濕地成為全市亮點。

簡介

黃山鎮位於羅莊區南部。轄1個社區、2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前黃山村。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北低,有黃山、峰山、蠍子山等8座山頭。

沿革

1970年隸屬褚墩公社,1971年建黃山公社,1984年改建黃山鄉,1994年撤鄉設黃山鎮。1996年,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轄木柞一、二、三、四,蔣一、二和黃山、後黃山、謝官莊、蠍子山、老屯、東蔡村、西蔡村、中蔡村、李官莊、舒官莊、山前、山崖、山西、麻湖、武村、柴口、栗林、安頭、丁東、丁西、丁南、桃園、柳行、大圩子、後圩子、上圩子、鳳凰莊33個行政村。

2011年,將郯城縣黃山鎮整建制劃歸羅莊區管轄。轄李官莊、舒官莊、山西、文曲山(山崖、山前、中村)、蠍子山、西蔡村、雙合村(麻湖、武村)、栗林、東蔡村、謝官莊、老屯、前黃山、後黃山、柳行、豐山村(豐大、豐後、豐上)、鳳凰莊、蔣史汪一、蔣史汪二(蔣二片、蔣三片、蔣四片)、菊花屯(丁東、丁西、丁南)、桃園、安頭、柴口、木柞一、木柞二、木柞三、木柞四26個行政村。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371311102:~001 220菊花屯社區 ~201 121前黃山村 ~202 122後黃山村 ~203 122老屯村 ~204 122蠍子山村 ~205 122謝官莊村 ~206 220栗林村 ~207 220柴口村 ~208 220東蔡村 ~209 220西蔡村 ~210 220西山村 ~211 220李官莊村 ~212 220舒官莊村 ~213 220蔣史汪一村 ~214 220蔣史汪二村 ~215 220柳行村 ~216 220桃園村 ~217 220鳳凰莊村 ~218 220安頭村 ~219 220木柞一村 ~220 220木柞二村 ~221 220木柞三村 ~222 220木柞四村 ~223 122雙合村 ~224 220文曲山村 ~225 220峰山村

旅遊

著名景點有黃山如黛、玉盤托峰(山)、文曲雙聳、長橋連虹、涑河柳行、還有武河萬畝濕地花園等。

文物

著名古蹟有文曲山漢墓遺址、馬王城(漢朝襄賁[音BEN]縣城所地在)遺址、馬王墓(在今栗林村西武河東岸)等。

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石灰石、坩子土、黃沙等。

農業

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年糧食總產量24102噸。經濟作物主要有白柳條,建有15000畝白柳條生產基地,條柳編工藝品遠銷美國、加拿大、香港等10個國家和地區,素有“白柳之鄉”的美稱。

工業

鎮辦、民營企業1688家,主要從事化工、水泥、建陶、條柳編、廢舊鋼材經銷、軋鋼製釘、運輸、打繩、木器加工等行業。

經濟發展

201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8億元,同比增長18.9%;規模工業產值4.6億元,同比增長19.1%;財政收入2345萬元,完成年度計畫的109%,同比增長31%;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257元,同比增長8.3%;外貿出口達2160萬美元,完成年度任務的110%。黃山鎮先後獲得“山東省百強特色產業鎮”、“山東省敬老院規範化建設先進鄉鎮”、“ 臨沂市生態文明鄉鎮”、“臨沂市民營經濟明星鄉鎮”、 “臨沂市外貿出口先進鄉鎮”、“臨沂市安全生產先進鄉鎮”、“臨沂市信訪工作“三無”鄉鎮”、“臨沂市‘五個好’鄉鎮黨委”、“臨沂市五大惠民工程建設先進文化鄉鎮”、“臨沂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全鎮共26個行政村,分別為李官莊村、舒官莊村、山西村、文曲山村(分為山崖村、山前村和中蔡村等3個自然村)、蠍子山村、西蔡村、雙合村(分為麻湖村和武村2個自然村)、栗林村、東蔡村、謝官莊村、老屯村、榮華社區(原前黃山村)、後黃山村、柳行村、峰山村(分為豐大村、豐後村和豐上村等3個自然村)、鳳凰莊村、蔣史汪一村、蔣史汪二村、菊花屯社區、桃園村、安頭村、柴口村、木柞一村、木柞二村、木柞三村和木柞四村。

歷史沿革

榮華社區(原名為前黃山村)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徐、朱、陳三姓在此建村,因靠黃山,以方位得名前黃山。1971年後歷為公社、鄉、鎮駐地。現有602戶、1781口人。

後黃山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村,以村處前黃山後,得名後黃山。現有714戶、2051口人。

北桃園村(一般稱為桃園村)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村,此處原為木柞村李姓桃園,故得名桃園。因與廟山鎮的桃園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以方位更名為北桃園。現有239戶、698口人。

鳳凰莊村相傳唐永貞元年(805年),苗姓建村稱苗兒莊。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毀村,後在原址村北重建,因許姓居多,故改名許家莊,習稱許莊。因與郯城縣郯城、高峰頭鎮的許莊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以方位吉祥嘉言更名為鳳凰莊。現有675戶、2049口人。

峰山村 分為豐大村、豐後村和豐上村等3個自然村。據傳唐初建村,因靠峰山而得名。現有1167戶、3588口人。

菊花屯社區(原名為丁屯) 相傳唐朝末期建村,原稱菊花屯,後因丁姓居多,改名丁家屯,簡化為丁屯。原分為丁東村、丁西村和丁南村三個行政村,後合併成立菊花屯社區。現有899戶、2733口人。

蔣史汪 據傳明洪武年間(1368~1377年)建村,因蔣、史二姓居此,得名蔣史莊。後以村中大汪,改稱為蔣史汪。現有蔣史汪一村(簡稱為蔣一村)、二村(蔣二村)兩個行政村。蔣一村現有758戶,2345口人;蔣二村962戶,3024口人。

柳行村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村。此處原是一片柳樹行,許姓由王店子(今屬臨沂市)來此建村,故得名柳行。現有200戶、613口人。

木柞 相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葛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因村民多從事木業,故名木作,後演化為木柞。現有木柞一村(簡稱為木一村)、木柞二村(木二村)、木柞三村(木三村)和木柞四村(木四村)等四個行政村。木一村現有390戶,1170口人;木二村431戶,1318口人;木三寸381戶,1196口人;木四村402戶,1091口人。

謝官莊村據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謝姓自郯城縣紅花埠來此耕種官田,故名謝家官莊,簡化為謝官莊。現有823戶、2822口人。

安頭村 據唐貞觀年間重修靈源寺碑載,此村建於隋朝(581~618年)。因村處河岸邊,得名岸頭,後訛化為安頭。杜氏宗譜載:“杜氏前明由汊口鎮遷來大安村”。以此,該村曾稱大安村,後復稱安頭至今。現有1126戶、3447口人。

柴口村 據傳金時(1127~1234年),薛、何、宋三姓來居,原以地處沂河河汊處,得名汊口鎮。杜氏宗譜載:“杜氏始祖明初自山西洪洞鵲里黃土崖來郯,後族眾日繁,分居新汪、唐橋、重溝三支,至九世祖成諫遷至汊口鎮”。清雍正年間,該村杜姓與附近安頭村聞姓,因土地糾紛,杜姓砸毀聞姓墓碑,被聞姓告發,判杜姓抄家之罪。官兵誤將臨沂縣之汊口鎮杜姓抄家,該村遂改名為柴口鎮,簡化為柴口。現有741戶、2323口人。

老屯村 據傳明末建村,始稱屯裡,後因該村較大,建村年代早於附近小村,故習稱為老屯。現有464戶、1390口人。

蠍子山村 謝氏宗譜載:“清乾隆間五世祖自郯南紅花埠來蠍子山定居”。以靠蠍子山得名。現有603戶、1594口人。

雙合村 雙合村分為麻湖村和武村2個自然村。麻湖 據傳明成化間,劉姓因原籍武家口毀於洪水,遷此立村。時因此處湖泊眾多,野麻叢生,得名麻湖。武村 相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武姓自東蔡村遷此居住,故得名武家村,簡化為武村。後因行政區域調整,麻湖村與武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雙合村。現有580戶,1808口人。

栗林村 相傳元末薛、何二姓來此耕種官田,稱官莊。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旺族杜姓由柴口遷此定居,遂以村後大片栗樹林改名栗林。現有579戶、1736口人。

文曲山村 文曲山村分為山崖村、山前村和中蔡村等3個自然村。山崖 原名山丫,據傳明朝中期,山西省洪洞縣移民遷此居住,以村處文曲、文昌二山之間,故名山。因“丫”字冷僻,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調名山崖。山前 據傳清乾隆初年,王姓由西蔡村遷於文曲山、文昌山南側建村,故名山前。中蔡村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村,原為西蔡村的東場園,因處東、西蔡村之間,故得名中蔡村。後因行政區域調整,山崖村、山前村和中蔡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文曲山村,其名取其附近山頭文曲山之意。現有267戶,813 口人。現有449戶、1401口人。

山西村 王氏宗譜載:“王氏始祖明代洪武初年卜居此處”,以村處文曲山西側,得名西山。因與郯城縣廟山鎮的西山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更名為山西。現有267戶,813 口人。

西蔡村 王氏宗譜載:“王氏始祖明洪武初由山西洪洞鵲里來居於此”,時因此處野草叢生,得名蔡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以方位改稱西蔡村。現有504戶、1634口人。

東蔡村 相傳明朝中期建村,原以武姓居住於此,稱武家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前土地祠碑載:“武家村土地祠,歷年未曾塑像,……”。後武姓多數遷出,以村處蔡村(今西蔡村)東,改稱東蔡村。現有310戶、889口人。

舒官莊村 相傳唐朝(618~907年)建村。因此處原為官田,始稱官莊,後以方位改名北官莊。據清光緒二十六年立舒氏祖墓碑載:“舒氏祖明代遷此”。後又改稱舒家官莊,簡化為舒官莊。現有793戶、2619口人。

李官莊村據傳建於唐朝(618~907年)。因村近官莊(今舒官莊),亦稱官莊。明朝中期,以李姓居多,改稱李家官莊,簡化為李官莊。現有225戶、796口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