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福建省福州市文廟]

文廟[福建省福州市文廟]

文廟是位於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的一座孔子廟,又稱“先師廟”,俗稱“聖人殿,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福州文廟,又稱“先師廟”,俗稱“聖人殿”,在福州市鼓樓區聖

廟路。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觀察使李椅將州儒學移建於此,後梁龍德元年(公元921年)閩王王審知置四門學。宋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克讓始作孔子廟。景祐四年(1037年)權州事謝微表請於廟立學。其後,郡守范亢、許宗壽踵其事,歷五載乃成。明洪武七年(1374年)構大成殿,建明倫堂。永樂四年(1406年)以學廳為鄉賢祠,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修廟學,鑿泮池,為橋其上。弘治初,改作欞星門,易木為石。嘉靖十一年(1532年)詔廟稱先師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修廟學、欞星門。鹹豐元年(1851年)八月初三遭火災。現存廟宇建於鹹豐元年十二月至四年六月,按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為外門埕、欞星門,泮池,左右有廊對列,大成門的樓廳,東、西有殿廡對列,月台、大成殿、後照壁等,占地7552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解放後,曾作為學校、紅衛商場、少年宮等場所。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

欞星門亦稱先師門。現存石構件屬明代所建。六柱三開間,對稱布局,每根柱腳用兩塊夾桿石前後對夾鎖固。東西兩翼牆上鑲嵌著“江漢秋陽”、“金聲玉振”聯句石刻,花崗岩,長2.62米、寬0.73米、楷書、陰文。

大成門古稱戟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中三間屋面高出兩邊間,青石抱鼓石3對,石檐柱八根。大成門左內側豎著《鹹豐元年重建福州文廟碑記》石碑二方,通高2.68米、寬0.84米、厚0.21米,郭柏蔭撰文並書寫190字碑文,劉永松篆書碑額,匠蔣學心。站立二碑前,靜心凝視陰刻的碑文會逐漸地凸現出來,呈現陽文碑刻的奇異效果。左右出檐殿廡各11間連線大成殿是闢作《孔子聖跡展》和《福州教育史展》的兩個展廳。

大成殿前建有突出式長32米,寬9米,高出埕面1.2l米,周邊飾以欄板欄桿的月台。台面鋪作大石板,內中空。每當太陽東升西降橫照月台埕面上,人們可從欄桿下平視埕面,可見石埕面冉冉上升之瑞氣的奇異景觀。

大成殿雄踞於高出埕面1.46米的石台基上。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鋪以石柱,用石檐柱22根,石內柱8根。石柱頭之上銜接木柱,落地木柱18根。上下檐之間鋪作層共有42攢五跳八鋪作的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和轉角鋪作組成。石柱碩大,按花崗岩每立方米2.8噸計,石內柱每根重達約9噸,石檐柱每根重達8噸有奇。當年施工艱難由此可見一斑。殿中上部藻井頂部有一精美的古星象圖,星座金光熠熠,十分耀眼。

大殿內安放著新制青石雕刻孔子坐像,高25.51米,基座1.18米。孔子坐像左前側分別安放顏回,子思青石雕刻坐像,通高3.45米;右前側分別安放著曾參、孟子青石雕刻坐像,通高3.45米,東、西、北三面繞孔子坐像立七十二楨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七十二賢人青石雕刻造像。殿內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現技法上注重質感和比例,形神兼備,雕刻精美洗鍊。展示了儒家現實生活氣息的境界。形象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

如此雄偉壯觀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實屬宇內罕有。

殿內,懸掛重新複製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書寫的六面大匾額。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書寫的楹聯,金字熠熠,滿壁生輝。移身殿內,令人油然而生崇仰肅穆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