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赤字

文化赤字

文化赤字是指和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多於進口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正相反——嚴重“入超”,存在“赤字”。這種“文化赤字”主要表現在電影、電視劇、圖書、文藝演出等文化產品的進口多出口少。中國要成為強國,文化與政治、經濟必須同時強大,因此應該儘快增強文化軟實力,消除“文化赤字”。

簡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強國。然而,令國人十分尷尬的則是中國文化的持續低迷。根據文化部的報告,在國際文化市場的份額中,日本韓國文化產業占有13%,而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僅有6%。這與中國作為一個政治與經濟大國的地位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有人將這一現象稱作“文化赤字”,意思是說,與對外貿易“出超”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嚴重“入超”。僅以圖書為例,對歐美的進出口比例居然超過100比1。這種巨大的數字逆差警示我們,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無所不在,而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卻微乎其微。但圖書進口畢竟是顯性的物化產品,而文化赤字方面的隱性危機,我們斷不可小視。

歷史

文化赤字文化赤字

中國的文化赤字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20世紀初,西方列強的槍炮不僅瓜分了中國的領土,而且摧垮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並徹底瓦解了中國人“天朝上國”、自高自傲的社會心理。除了軍事征服之外,西方列強還對中國大肆“妖魔化”,將中國文化污衊為“卑賤、醜陋和邪惡”,故應受到鄙視、排斥和打擊。“五四”運動掀起了一場否定傳統、向西方學習的高潮。西學取代舊學而成為社會意識的主流,崇拜西方逐步成為人們的心理趨向,洋貨成了時髦之物。認同西方表明民眾群體對傳統的疏遠。“全盤西化”的主張一經提出,立刻引起社會的巨大反響,“到了30年代,知識界的各派人士,無論持激進文化觀者還是保守主義者,所使用的概念、邏輯和理論都是西式的,即使是反對全盤西化者,在心理深層亦有著不可排泄的崇洋情結”。“五四”運動的進步意義當予以肯定,但“全盤西化”的理念對日後的文化赤字以及國人的價值取向則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1949年以後,中國一直處在“破舊立新”的歷史訴求中,“新思想總比舊觀念好”成為社會的共識和人們的心理定勢。尤其是“文革”給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場空前的浩劫和災難,從過去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到傳統的文化節日,統統都在砸爛破除之列。80年代改革開放,許多人從新的角度來反思、批判自己的傳統文化。於是,否定傳統、全盤西化的思潮再一次應運而生,惟洋是從瀰漫於中國大地,其勢頭之大,領域之廣,延續之久,世所罕見。圖書的“文化入超”只是冰山的一角,對西方文化的自覺體認和張揚,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冷落和遺棄更是觸目驚心,許多事實都可以證明了這一點,在此不贅。

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有積極和消極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確有保守、落後的一面,但也有重人倫、求和諧、盼安定的一面。西方傳統文化雖有鼓勵競爭進取,尊重首創精神的積極層面,但也有可能引發個人至上,人慾橫流,秩序混亂的消極層面。正確的文化策略無疑當是揚長補短,和而不同。但在全盤否定傳統的思潮中,人們過於強調了中國文化的消極方面,而掩蓋了其積極的方面。中國最大的敵人歷來就是中國人自己。從自我迷戀的一個極端到自我迷失的另一個極端,這是中國文化陷入尷尬的癥結所在,自我迷戀造成了“天朝上國”,自我迷失導致了顛覆傳統。“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屬於西方的思維模式,它雖與傳統文化中不偏不倚的和諧之道格格不入,但在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卻體現得淋漓盡致。正如何兆武教授所言,“我們國家的民族心態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一個心態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自己自高自大,另一個極端就是一種自卑自賤的心態,認為自己百不如人,什麼都比不上人家。……

這種不正常的心態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搖到這個極端就是崇洋媚外,搖到另一個極端就是排斥一切洋的東西。

處境

一百多年來,中國從西方“抄襲”、“拿來”了很多東西,其中有被迫的,但更多卻是主動、自願的。西方文化雖有許多可以借鑑之處,但它畢竟不屬於中國的本源文化。一味模仿西方造成了今人與傳統文化的斷裂,這是民族的悲哀。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靈魂”。

據此說來,缺失了自己的文化就等於清空了自己的靈魂。在文化赤字的無意識影響下,我們的靈魂被西方文化俘虜了。如此而已,雖為中國人卻處在一種 “集體遺忘”的文化處境中,處在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尷尬身份中。傳統文化被顛覆了,理想的文化體系又沒有建立,中國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有論者指出,事事處處只認同別人,最後竟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爹娘。人迷失了,沒有了根,沒有了精神寄託,最後只會感到空虛。

解決

文化赤字文化赤字

要想逐步減少乃至消除文化赤字,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研究。一方面要抓緊搶救瀕臨失傳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如各類文化古蹟、歷史資料和民俗文化等,另一方面要大力研究極具特色的中華文化核心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學和中醫文化等。在此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形勢需要搞好揚棄,力爭形成富有時代特色的中華文化財富寶庫。文化產品首先是民族的,然後才是世界的,有特色才會有優勢,在這方面,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和韓國成為世界文化輸出大國的經驗,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二是重新審視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在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下,文化發展也必須象經濟發展一樣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摒棄那些狹隘封閉、急功近利的陳規陋習和體制束縛,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在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前提下,積極吸收借鑑國外文化發展的有益成果和市場經驗,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更好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三是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切實改變文化貿易弱勢。一方面,政府進行合理的干預,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搭建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劃組織一系列高端的文化產品,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整體水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借鑑一些已開發國家在特定時期的做法,適當運用關稅、補貼等手段,實施進口保護和出口促進貿易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加強對國外客群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和思維特性的研究,善於借用西方人易於接受的歌劇、舞蹈、交響樂等藝術形式,增強對外文化交流的實際效果。加強文化傳播媒介的建設和管理,特別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無界性,將其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陣地和視窗,擴大在網路文化世界的影響力。

長期的文化赤字必然造成人們思想貧乏,真理缺失,到頭來只能拾人牙慧,盲從他人。沒有令世人信服的思想觀念,無疑也就沒有與他人平等對話的資格。媒體日前報導,“中國科研成果90%無價值”,這當然與急功近利的浮躁環境有關,但實質上也是學術思想缺場的表現。只有弘揚本體文化,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思想觀念,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和尊敬,否則就會被人鄙視。已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斷言,中國成不了超級大國,因為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隨著中國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提升,相信文化赤字的問題一定會逐步得到解決,文化重建和振興工作一定會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中國也一定會成為文化、政治、經濟同步發展的強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