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型工具

數量型工具

數量型工具,是一種金融術語,也叫數量工具,是數量型政策工具的簡稱。顧名思義,數量型工具意思就是控制貨幣供應數量的調控工具。數量型工具明顯體現出更加靈活的“精確制導”作為,而且搭配方便。

效能靈活

數量型工具明顯體現出更加靈活的“精確制導”作為,而且搭配方便。譬如,準備金率的貨幣乘數緊縮作用明顯,央票則較為緩和,兩者搭配使用可以發揮對沖作用,如在央票到期高峰期上調準備金率。而對不同存款機構實行差別準備金率,可以有效調整其行為趨向。譬如,上一次對建行等大型商業銀行和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較大幅度提高準備金率,作為對其上半年信貸擴張過快的反應。定向央票發行的調控作用則更加精確。而且,公開市場業務的回購、現券和央票,以及其它數量工具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較小。

針對性強

從目前來看,旨在短期緊縮銀行系統流動性,壓縮信貸增長速度,莫過於凍結超額儲備。當然,如果在貿易順差持續高位,匯率機制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央行面對的強制性沖銷操作,將限制其政策工具使用空間。
此外,利率等價格工具某些效能,可以通過信貸政策良好匹配替代。我們知道,信貸政策更加突出觀調控和產業政策面向,旨在引導金融機構信貸總量和投向。其中,與貨幣信貸總量擴張有關的信貸政策,將影響貨幣乘數貨幣流動性,如規定汽車和住房消費信貸的首付款比例等。
在數量型或價格型工具運用之爭中,有著很豐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的政策內涵,不可形上學地貼以“孰優孰劣”的標籤。實際上,貨幣政策經常體現為組合形式,既包括數量型也包括價格型工具,根據不同情況特點交替使用。可能在某一階段偏好於某一種工具。可以預計,隨著我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市場化,價格工具的作用將會更明顯。

面對現實

央行公布訊息稱,從2010年11月1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為2010年以來第四次上調。本次上調後,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分別為17.5%和15.5%。
分析預計,央行此舉主要是出於控制信貸增長與抑制通脹的考慮。昨日股市銀行、地產等敏感行業遭受沉重拋壓,並拖累上證指數一度跌穿3100點整數關。市場認為,近期頻傳的調整準備金的傳言已被市場消化,銀行股後市有望迎來利好。
分析:10月信貸超預期是調整準備金率主因。

招商證券分析報告認為,10月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將達5800億元左右,超過業界及監管預期目標近千億元。相較11、12月的季末、年末監管壓力,四季度僅剩10月還有做大規模的空間,10月信貸新增超預期成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的原因之一。
興業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魯政委對記者表示,央行全面調整存款準備金符合預期。“準備金調整主要有兩方面考慮,首先是定量控制銀行的房貸規模,同時也是出於對沖熱錢增量與管理資產泡沫等方面考慮。”魯政委認為,如果通脹形勢加劇,不排除存款準備金會上調兩次。
分析認為,監管層坦言銀行貸款“沖時點”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目前,許多銀行“規模情結”根深蒂固,熱衷於市場排名和份額,片面倚重時點規模考核,不僅使監管數據失真,而且人為扭曲資金市場供求狀況,加劇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的波動。
預測:央行將頻繁運用數量工具

國信證券的分析師預計,未來幾個月央行將頻繁交替使用加息、準備金率等調控工具,因為確實有必要採取措施收緊貨幣。
也有分析認為,央行此舉主要是出於抑制通脹的考慮。

銀行股地產股昨全線下挫,利空或已消化。銀行股地產股昨全線下挫,利空或已消化。

此前,10月11日,央行通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招商、民生兩家股份制銀行,提高上述幾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幅度為50個基點,凍結資金約3000億元。本次調整存款準備金凍結資金的規模預計少於上次。在10月19日,央行宣布加息,兩次政策出台之間僅間隔10天左右。
人行上次公開宣布調整全部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在今年5月,當時經上調0.5個百分點。
銀行股地產股昨全線下挫,利空或已消化。
昨日,央行將上調部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傳聞令銀行、地產等敏感行業遭受沉重拋壓。
銀行股全線走低,華夏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跌逾4%,招商銀行跌逾3%,農業銀行跌逾2%。存款準備金率的差別上調可能導致部分銀行盈利空間收窄。
地產股也遭受拖累。保利地產跌4.98%,福星股份、首開股份等跌幅都在4%以上。
廣發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沐華對本報記者表示,“有關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訊息已傳了三天,市場目前已基本消化該傳言影響,後市有望迎來利好。”
中金公司昨日發布研究報告認為,在國內不出現大幅、連續加息情況下,市場總體風險可控。
權威聲音:全年CPI漲幅或超3%

發改委多項措施控制物價。10月份巨觀經濟數據今日公布。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全年CPI漲幅有可能超過3%。
周望軍指出,近期物價上漲不是因為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而且現在來看全年CPI漲幅要比3%要高一點,但也高不了多少,仍然符合年初預期價格調控目標。
他還認為,10月和11月CPI會高一些,12月份隨著翹尾因素的消失,漲幅可能會低一些。
面對物價上漲,周望軍表示,既要發展生產,又要通過物資調配等手段調節來保障供應。同時要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的補貼。此外,就是運用財政政策,加強市場價格監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