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翹尾因素(tail-raisingfactor),也稱為carryovereffects(滯後影響),是計算同比價格指數中獨有的、上年商品價格上漲對下一年價格指數的影響部分,也指上年價格上漲(下降)對本年同比價格指數的滯後(延伸)影響。也就是在計算同比價格指數過程中,上年商品價格上漲(下降)對下一年價格指數的影響。
比如,某年前若干個月都是較平滑的曲線,而到年終這條曲線突然上升了。這種現象就叫“翹尾”。需要說明的是,各種統計和財務報表都是以年為單位的,而經濟運行並不受日曆年份影響,因此這種“翹尾”現象,必然會影響到第二年的經濟運行。特別是年底物價上漲、股市行情上升等,翹尾現象比較明顯。
“翹尾”是中國有關部門計算和分析年價格總指數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術語。
種類
正翹尾因素
中國通常使用的價格指數多按年距環比計算,即年度價格指數按該年12個月的平均價格與上年12個月的平均價格來比較計算,各月的價格指數也以上年同月為基期計算。如果一年中價格總水平一直上漲,並且前半年物價水平低,後半年物價水平高,全年平均價格水平將高於前半年而低於後半年。即使下一年物價維持上年末的水平,全年價格水平還是上升的。因為作為基期的上年前半年各月價格水平或全年平均價格水平都低於後半年。上年後半年物價上漲對下年價格指數的影響就叫作物價上漲中的翹尾因素。上年價格水平逐月上升,影響下年物價指數一定程度上升,稱正翹尾因素。
負翹尾因素
上年價格水平逐月下降,影響下年物價指數下降,稱負翹尾因素。
經濟影響
一般說來,上年價格上漲(下降)的時間早,則對下年指數的翹尾影響小;而上年價格上漲(下降)的時間晚,則對下年指數的翹尾影響大。上年調價幅度愈大,時間愈晚,翹尾影響就會愈加明顯。因此在CPI的分析預測中,“翹尾因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如某一商品2006年前6個月價格均為每千克1元,7月份上漲到2元,然後一直到2007年12月份都保持在2元。那么,雖然2007年全年價格保持穩定,但如計算2007年前6個月與2006年前6月比的價格指數則為200%,表明價格上漲一倍,這就是2006年7月份價格上漲對下一年前6個月價格指數的滯後影響,簡稱“翹尾因素”。
計算方法
“翹尾”因素的計算方法很多,但由於每年進行權數調整和部分代表規格品的更換,不同的計算方法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計算結果。新漲價因素和“翹尾”因素的計量單位是百分點。
以P1n/P1n-1表示當年第n月的環比,則有恆等式:
P1n=P1n/P1n-1×P1n-1/P1n-2×P1n-2/P1n-3….P 0n+2/P0n+1×P0n+1/P0n
可見,報告期當月的同比CPI可以表示為包括當月在內的前12個月的CPI環比乘積。這個公式有兩部分組成:P1n/P1n-1×P1n-1/P1n-2×P1n-2/P1n-3…為本年月份的環比乘積,是“新漲價因素”;….P 0n+2/P0n+1×P0n+1/P0n為上年本月至年末的環比乘積,為“翹尾因素”。所以:
①一年中,除了12月份CPI不會受翹尾因素的影響外,其他月份CPI均可能受到翹尾因素的影響;且去年當月後的月份中如果CPI環比呈遞增趨勢,則今年的CPI漲幅中的翹尾因素影響要大一些,而新的漲價因素要小,反之亦然;
②如果計算出的“翹尾因素”小於1,則對今年報告期月份的同比CPI漲幅影響為負,當年的新漲價因素要大於報告期當月的CPI漲幅,反之亦然。
由於CPI同比水平的高低主要由“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兩部分決定,所以在分析CPI漲幅時應將其細分為兩部分,如果“翹尾因素”影響較大,則CPI同比漲幅容易給人們造成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