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數控銑削加工過程仿真與最佳化:建模、算法與工程套用》圍繞高性能數控切削加工過程及仿真、切削參數最佳化技術這條主線,重點介紹了銑削加工過程的切削力學/動力學建模理論與仿真算法、數控工具機動力學特性參數辨識方法與測試技術、切削參數最佳化原理與套用、切削參數資料庫構建方法等內容,並結合“X-Cut”和“e-Cutting”系列數控銑削加工動力學仿真最佳化系統,給出了多個工程套用實例。書中內容既包括切削理論及動力學基本原理,又涉及國內外高性能數控加工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還有具體實際套用指導作用。
《數控銑削加工過程仿真與最佳化:建模、算法與工程套用》可供機械製造專業尤其是數控加工技術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做教科書或參考書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數控工藝及編程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高性能切削的內涵
1.2 高性能數控工具機與刀具
1.2.1 高性能數控工具機
1.2.2 先進切削刀具
1.3 支持高性能切削的仿真與最佳化技術
1.3.1 切削過程仿真
1.3.2 數控切削參數最佳化技術
1.3.3 虛擬加工技術
1.4 本書內容概覽
參考文獻
第2章 切削過程力學建模原理
2.1 切削過程概述
2.1.1 切削運動與切削用量
2.1.2 切削層參數與切削方式
2.1.3 金屬的切削層變形
2.2 切削力模型
2.2.1 切削力及切削功率
2.2.2 切削力的經驗公式
2.2.3 切削力的力學模型
2.2.4 切削力影響因素及修正
2.3 銑削加工過程動態切削力建模
2.3.1 銑刀種類及銑削方式
2.3.2 圓柱螺旋銑刀動態切削力建模
2.3.3 通用螺旋銑刀動態切削力建模
2.3.4 鑲齒銑刀動態切削力建模
2.4 切削力係數辨識
2.4.1 切削力係數辨識算法
2.4.2 切削力係數辨識試驗
2.4.3 典型材料的銑削力係數
參考文獻
第3章 數控銑削過程動力學建模
3.1 金屬切削過程中的顫振
3.1.1 切削加工過程振動分類
3.1.2 切削顫振現象及其類型
3.1.3 車削加工顫振模型
3.2 銑削過程的動力學建模
3.2.1 動態切削厚度與動態銑削力模型
3.2.2 顫振穩定性葉瓣圖(解析法)
3.2.3 顫振穩定性仿真實現
3.2.4 三維穩定性葉瓣圖
3.3 顫振穩定性影響因素分析
3.3.1 切削力係數對顫振穩定性的影響
3.3.2 銑刀幾何參數對顫振穩定性的影響
3.3.3 模態參數對顫振穩定性的影響
3.4 顫振穩定性時域數值方法求解
3.4.1 銑削過程時域數值仿真
3.4.2 時域顫振穩定性仿真判據
3.4.3 時域顫振穩定性仿真試驗驗證與分析
3.5 顫振穩定性其他求解方法簡介
3.5.1 多頻率求解方法
3.5.2 半離散時域求解方法
3.5.3 全離散時域求解方法
3.5.4 幾種顫振穩定性求解方法對比
參考文獻
第4章 數控工具機動態特性參數測試與分析
4.1 模態分析基本理論簡介
4.1.1 單自由度系統振動
4.1.2 多自由度系繞實模態分析
4.2 試驗模態分析基礎
4.2.1 引言
4.2.2 試驗結構的支撐
4.2.3 激勵方式
4.2.4 激振裝置
4.2.5 激勵信號
4.2.6 測量系統
4.2.7 衝擊試驗
第5章 數控銑削加工切削參數最佳化
第6章 基於動力學仿真技術的銑削加工切削參數資料庫
第7章 工程套用實例
附錄
作者簡介
劉強,工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效數控加工技術研究套用中心主任、“先進制造技術”創新團隊負責人。本科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機械工程系,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留學於加拿大The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製造技術專委會主任委員、全國數控系統計術標委副主任委員、《機械工程學報》編委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數控加工過程仿真及最佳化、數控裝備動態特性分析及最佳化和高性能運動控制系統,主持重要科研項目3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發表學術論
文100餘篇,獲批專利和軟體著作權20餘項,還獲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北航“十佳教師,美國容閎科技教育獎等。
李忠群,工學博士,湖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生於1966年10月21日。1988年大學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製造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199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碩士學位;2008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博士學位;2010年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年任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數控加工過程仿真與最佳化。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作為主要研究成員參與完成了多項各類重要科研項目,獲航空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獲軟體著作權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