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為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我部成立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啟動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以下簡稱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專業教學標準是指導和管理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綱領性教學檔案。為做好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工作,現提出以下意見。
詳情
一、指導思想
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作用,推進中高職協調發展,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升職業教育專業設定、課程開發的專業化水平。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2.堅持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定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以職業資格標準為制訂專業教學標準的重要依據,努力滿足行業科技進步、勞動組織最佳化、經營管理方式轉變和產業文化對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3.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做中學、做中教”,重視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強調實訓和實習等教學環節,突出職教特色。
4.堅持整體規劃、系統培養,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正確處理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技能課程之間的關係,合理確定學時比例,嚴格教學評價,注重中高職課程銜接。
5.堅持先進性和可行性,遵循專業建設規律。注重吸收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課程教學改革優秀成果,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兼顧行業發展實際和職業教育現狀。
三、專業教學標準內容
專業教學標準包括以下主要內容:專業名稱、入學要求、基本學制、培養目標、職業範圍、人才規格、主要接續專業、課程結構、課程設定及要求、教學時間安排、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實訓實習環境、專業師資等(詳見附屬檔案1)。
四、主要內容說明
(一)入學要求與基本學制。
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主要招收國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基本學制以3年為主;要建立更加靈活多樣、滿足學生需求的學習制度,積極推行學分制等彈性學習制度,建立“學分銀行”,允許學生採用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等方式,分階段完成學業。
(二)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他們應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能夠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結合起來;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繼續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各專業的專業教學標準應按照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明確本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
(三)課程設定與要求。
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設定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類,專業技能課包括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技能)方向課。
公共基礎課程包括德育課、文化課、體育與健康課、藝術課及其他選修公共課程。課程設定和教學應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與學生生活、專業和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繫。
德育課,語文、數學、外語(英語等)、計算機套用基礎課,體育與健康課,藝術(或音樂、美術)課為必修課,學生應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要求。物理、化學等其他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類課程,可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也可以多種形式融入專業課程之中。不同專業還應根據需要,開設關於安全教育、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人口資源、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以及人文素養等方面的選修課程或專題講座(活動)。公共基礎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大綱由國家統一制定。
專業技能課程應當按照相應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採用專業核心課程加專業(技能)方向課程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繫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套用性和實踐性,並注意與相關職業資格考核要求相結合。專業技能課程教學應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部分基礎性強、規範性要求高、覆蓋專業面廣的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由國家統一制定。
實訓實習是專業技能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提高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實訓實習包含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等多種實訓實習形式。實訓實習應明確校內實訓實習室和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及其必備設備等實訓實習環境要求,保證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與其所學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基本一致。
(四)教學時間安排。
每學年為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含複習考試),累計假期12周。1周一般為28學時。頂崗實習一般按每周30小時(1小時折1學時)安排。3年總學時數約為3000—3300學時。
實行學分制的學校,一般16-18學時為1個學分,3年制總學分不得少於170。軍訓、社會實踐、入學教育、畢業教育等活動,以1周為1學分,共5學分。
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1/3,累計總學時約為1學年。允許不同專業根據行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在規定的範圍內適當調整,上下浮動,但必須保證學生修完公共基礎課程的必修內容和學時。
專業技能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2/3,其中頂崗實習累計總學時原則上為1學年。要認真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於《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的規定和要求,在確保學生實習總量的前提下,可根據實際需要,集中或分階段安排實習時間。
對文化基礎要求較高或對職業技能要求較高的專業,可根據需要對課時比例作適當的調整。實行彈性學習制度的專業,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教學活動的時間。
專業教學標準的課程設定中應設立選修課程,其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應不少於10%。
(五)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體現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業企業參與。校內校外評價結合,職業技能鑑定與學業考核結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我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運用知識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重視規範操作、安全文明生產等職業素質的形成,以及節約能源、節省原材料與愛護生產設備,保護環境等意識與觀念的樹立。
(六)實訓實習環境。
實訓實習環境要具有真實性或仿真性,具備實訓、教研及展示等多項功能及理實一體化教學功能。校內實訓基地應包括崗位技能實訓室和綜合技能實訓中心,校外實訓基地應滿足專業教學要求。實訓設備配置應不低於相關標準。
(七)專業師資。
建立“雙師型”專業教師團隊,應有業務水平較高的專業帶頭人,並聘請行業企業技術骨幹擔任兼職教師。專任教師應為相應專業或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並具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證書、專業資格證書及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所要求的業務能力;具備良好的師德和終身學習能力,適應產業行業發展需求,熟悉企業情況,積極開展課程教學改革。
五、制訂工作的組織和管理
(一)組織分工。
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由教育部統一領導,實行領導小組、專家組和行業工作組相結合的方式,整體部署,分步實施,分層管理,協調推進。
領導小組負責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的整體規劃、組織協調和質量監控。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專家組主要負責確定製訂標準的原則、規範、框架;指導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行指委)分期分批開展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工作等;參與研究並解決制訂工作中出現的有關問題;負責專業教學標準的審定、匯總以及整理等組織工作。專家組成員根據分工對口指導相應行指委相關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工作。
行業工作組具體負責開發相關專業教學標準,按照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的統一規範和要求,依靠本行業的骨幹企業和重點學校,做好本行業負責專業的教學標準的制訂工作,嚴格按照工作流程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二)工作程式。
1.籌備部署。教育部成立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形成《關於制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意見》,全面啟動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
2.申報專業。行指委根據相關要求和實際情況,自主申報分批次開發的專業教學標準。
3.成立行業工作組。行指委根據獲批專業,組建專業教學標準制訂行業工作組(人員構成中行業企業、科研院所、中等職業學校以及高等職業學院代表應占合理比例),並制訂工作計畫(計畫應包括目標、實施步驟、隊伍構成情況以及保障等內容)。
4.開展調研。工作組蒐集信息,組織相關調研工作,完成調研報告,填寫工作崗位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
5.起草標準。工作組根據調研結果研究制訂《專業教學標準(草稿)》,並及時與專家組溝通工作進展情況,研究解決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中出現的有關問題。
6.內部審定。各行指委組織行業內部審定會,審閱調研報告和專業教學標準,專家組委派相關專家參加。行指委根據有關意見和建議修改並完成送審稿。
7.審定發布。行指委申請專家組審定並提交調研報告、專業教學標準送審稿以及專業標準制訂工作報告。專家組通過相關程式分批審定,經領導小組審批後集中發布。
立項出版單位可根據整體規劃,同步研究開發專業教材。
(三)加強領導與管理。
各有關方面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與管理。各行指委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集中力量調動資源,嚴格依據本意見的規範要求,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專家組要做好指導協調工作,嚴把審定關。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負責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具體日常工作,並為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專家組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各有關單位應積極配合,並為本單位參與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的專家提供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