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
ISBN:9787303060689 [十位:7303060685] 作/譯者: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考試中心
頁數:192
定價:¥10.00
約重:0.190Kg
內容簡介
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懂得教育規律,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師資格條例》明確提出,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可以要求非師範教育類專業畢業的申請人補修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教育部《關於首次認定教師資格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對非師範教育類畢業生申請認定教師資格者補修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的要求,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作出規定”。
根據上述要求,為了指導各地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的培訓和考試,幫助非師範教育類專業畢業的教師資格申請者學習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教育部人事司會同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有關專家研究制定了教師資格認定《教育學考試大綱》和《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共6本,分為國小、中學和高校三個層次。參加《考試大綱》編寫的主要有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多所國內著名師範院校的教育學、心理學專家、教授。他們長期從事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研究,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該套《考試大綱》構建合理,內容選取得當,概念闡述清晰、準確,邏輯性、科學性強,所制定的考查目標、考查內容符合各層次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特點和能力要求,體現了教育學和心理學這兩門學科的最新發展,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 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教育學的發展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
第四節 教育與文化
第三章 教育與個人的發展
第一節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二節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
第三節 教育對人類地位的提升
第四節 普通中等教育促進青少年發展的特殊任務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節 教育目的概念和層次結構
第二節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第三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 學生與教師
第一節 學生
第二節 教師
第三節 學生和教師的關係
第六章 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述
第二節 課程目標
第三節 課程設計
第四節 課程實施
第五節 課程評價
第七章 教學(上)
第一節 教學工作的意義和任務
第二節 教學過程
第三節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第八章 教學(下)
第一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式
第二節 教學組織形式
第三節 教學策略
第九章 德育
第一節 德育的意義、目標和內容
第二節 德育過程
第三節 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
……
第十章 班組管理
試卷結構
標準樣卷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學
1 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點: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的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考點廣義: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主要指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通過學校的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 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二、學校教育制度
考點:1.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過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沒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選擇: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
從17-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近代學校系統。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並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 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於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許多專業課程和機構,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
考點: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誌是: 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中國近代系統的學制產生於 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制。
2.現代教育制度發展的趨勢
×二戰以後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注視與國小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三、教育發展的過程
1.古代社會
A、古代中國:在奴隸社會初期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
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由六門課組成。禮、樂、射、御、書、數。
B、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內容是儒家經典,被濃縮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書經》《詩經》《易經》《禮記》《春秋》)。
考點:古希臘的兩大教育體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 法比較靈活。
古代斯巴達式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強悍的軍人,強調軍式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3.近代教育
考點:機械化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並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質基礎。
4.20世紀以後的教育
考點:二戰以後,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a。教育的終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現 代化(簡答)
2教育學的發展
考點: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填空)
一、歷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點: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論語中。(選擇,填空)
考點:孔子主張“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教無類”“克己復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戰過後期,《學記》系統的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是罕見的世界 教育思想遺產。《學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學記》設計了從基 層到中央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學記》主張啟發式教學,“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學不 足邋 等”,即循序漸進。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點:蘇格拉底問答法:第一步成為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定義,第三步叫助產術。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
二、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一)教育學的建立
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夸梅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
法國的盧梭對自然性的強調到了使之與現代文明對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愛米爾》(1762),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
(二)規範教育學的建立
考點:規範教學的建立通常是以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為標誌。
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裡講授,最早始於康德。
1835年,赫爾巴特出版了《教育學講授提綱》,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貢獻在於 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在教學上形成了 教師中 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的特點,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為現代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義與教育》,他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在做中學”。他強調兒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針對赫爾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
三、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考點:1939年蘇聯教育理論家 凱洛夫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編寫《教育學》,在我國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國小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
一、我國國小教育的歷史發展
國小教育: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第一階段的教育,也稱初等教育,教育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
二、義務教育
1、概念:義務教育是指國家採用法律形式規定的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
2.義務教育的意義
第一 義務教育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又會不斷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第二 義務教育體現著一個國家現代文明的水平,又會促進現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 義務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又可以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確立時間是1986年4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義務教育法》的立法宗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 發展基礎教育 第二 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 第三 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國小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1、普及性 2、基礎性 3、強制性
第二節 國小教育目的的意義與依據
1、定義:國小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
2、國小教育目的的作用:導向作用 、激勵作用 、評價作用
3、制定國小教育目的的依據: A 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B 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 C 人們的教育理想
4、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
5、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素質教育的理論要點):A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B 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C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①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是一種精神狀態。
②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區別於應試教育的根本所在。
③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秘傳統教育的要本區別所在。
第三章 教育與個人的發展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
概念:個人身心發展是指作為複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
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發展,一是心裡的發展,包括認知和意向兩方面的發展。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內發論者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代表任務:孟子、威爾遜、格塞爾
2.外鑠論(考點) :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華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考點)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2.階段性3.不平衡性4.互補性5.個別差異性
$2 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
個體身心發展的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到遺傳素質,社會生活條件、教育及個體實踐活動的影響,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它對個體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遺傳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1.遺傳: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解剖生理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也叫做遺傳素質。
2.遺傳素質的意義(作用):
A、遺傳素質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遺傳素質的差異是造成個體間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C、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
D、遺傳素質僅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前提,而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遺傳素質不能預定或決定人的發展。
(二)成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人的機體的成熟程度制約著身心發展的程度和特點,它為一定年齡階段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1.環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
2.環境對人的作用: a.環境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成現實。b.環境決定人的發展方向、水平、速度和個別差異
(四)學校教育及作用
學校在為什麼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其主導作用
其原因如下: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
(五)學校教育在影響人的發展上的獨特功能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遺存的社會條件,去發揮它的作用,也不能違背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去任意決定人的發展。
第三節國小促進兒童發展的特殊任務
一、童年期兒童發展的主要特徵
(一)、童年期兒童生理髮展的主要特徵
1.觀察 2.注意 3.記憶 4.思維 5.情感 6.自我意識
(二)童年期兒童的學習特徵
1.低年級兒童難以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
2.學習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稱讚、父母的誇獎
3.學習興趣與習慣
4.對學習結果的重視隨年齡而增
(三)國小教育的特殊任務
1.國小教育的總任務
2.國小教育的具體任務
第四章 學生與老師
1 學生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辨析)
1.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和發展需要的人
A、學生是人 ①學生是能力的主體 ②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 ③學生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
B、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的需要 ①學生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特點②學生具有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 ③學生是具有發展需要的人
2.學生是教育的對象①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 ③學生所的是一種規範化的學習
二、學生的社會地位
1.學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體現了兒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體現這一精神的基本原則:兒童利益最佳原 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原則;無歧視原則。
三、學生的義務:
一是遵守法律、法規。二是遵守學生行為規範,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力行為習慣。
三是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四是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2.少年兒童是權利的主體
學生是權利的主體,享有法律所規定的各項社會權利。我國有關法律中規定的未成年學生的主要權利,概括起來有:人身權、受教育權。
對於學校和教師,其職責是: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學校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共同做好校舍維護和防護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學設施中進行學習和活動
對侵犯學生各項人身權的行為應積極予以勸阻、制止或即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2 教師
一、教師職業的性質與特點
1.職業的性質:
(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2.教師職業的特點:(1)、傳道者角色(2)、授業、解惑者角色 (3)、示範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父母與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
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條件,根本上還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
1.教師的學科知識素養
2.教師廣泛的文化素養
3.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1)敬業(2)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3)掌握教育理論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師的人格特徵
第一 情緒穩定,性格開朗,興趣廣泛
第二 堅定的意志和積極的進去精神
第三 心胸開朗,兼容並包
$3 學生和教師的關係
師生關係: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係維繫下進行的。
師生關係: 1.師生在教學上構成授受關係
2.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係
3.師生關係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第五章 課程
1 課程概述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選擇、填空)
課程:廣義: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綜合及進程安排。狹義:特指某一門學科
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二、課程的分類
1.根據課程任務,可以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以及結論的得出,完全由學生自己來作,重研究過程甚於注重結論。
2.根據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層次,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問答題:學校課程以及開發形式:
答:所謂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開 發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其目的在於儘可能的滿足各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參與性。通常以選修課或 特色課的形式出現。學校課程的開發可分為新編、改編、選擇和單項活動設計等。
三、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能接受性
4.課程理論
2 課程設計
1.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結構的編制,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的編制
2、課程計畫
⑴定義:是課程設定的整體規劃,安結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定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並學期、常年、假期進行劃分。
⑵課程計畫的構成①教學科目的設定②學科順序③課時分配④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
⑶課程計畫編制的原則:一是保證實現教育目的與任務,體現課程結構的完整性。二是依據科學的課程理論,處理好課程系統內部範疇的幾個基本關係,體現基礎性和多樣性。三是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精簡課程,加強基礎和有利於發展學生特長;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保證學科間的合理關係;統一性與靈活性、穩定與變革相結合。
⑷課程計畫對學校和教師的指導意義:
①對學校的指導意義:課程計畫體現了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統一要求,是學校組織教學工作、確定工作步調的依據。
②課程計畫對國小老師的指導意義,國小教師應做到:a認真學習和熟悉課程計畫,了解國小教學和其它活動的全面安排和要求。B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學科開設的年級、順序、教學時數;了解自己任教學科在整個計畫中的地位與作用。C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與銜接。D四是綜觀教學、教育全局,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要求,有目的、有計畫地組織好自己的教學、教育工作。
3.教學大綱:即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畫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檔案。
教學大綱的構成:說明部分 本文部分 其他
4.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依據教學大綱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⑴我國國小課程設計的原則:①高度的科學性和高度思想性的統一②要以實現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目標為最終目的③要適合國小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⑵教科書在教學中的套用:教師正確使用教科書應該做到:第一.認真鑽研和深刻理解教科書中各章節目之間的聯繫。第二.透徹理解教科書中每個章節的內容,把重點和難點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信息。第三.教學中充分利用教科書,幫助學生理解領會。第四.由於最新的科學成果尚未在教科書中及時得到反映,教師在授課時靈活引進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為學生能理解的有關學科的新知識。第五.能結合本地區的需要,適當補充本名族,本地區鄉土教材。第六.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好教科書
第四節 我國國小課程
1.國小階段課程的性質:普及性 基礎性 發展性
2.我國國小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①.加強綜合性,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
②.加強實踐性,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
③加強彈性、體現課程的適應性
第六章 教學(上)
一、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範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的統一活動。
二、教學的意義
1、教學是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髮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3、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三、教學的任務(簡答)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基礎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2 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畫的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如何認識教學過程的實質:
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為什麼說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答:1.認識的間接性2.認識的交往性 3.認識的教育性4.有領導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1.(簡介)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辨析:教學中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與人類時間活動中直接經驗的獲得方式不盡相同,教學中往往將直接經驗典型化,簡約化,主要方式是實驗、演示、教學錄像,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社會調查、設定模擬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體驗等。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簡述:①.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97頁)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
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由赫爾巴特率先明確提出的觀點。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為什麼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A.教師在教學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B.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C.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係。
三、教學過程的結構
1.引起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節)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
教學(下)
一、教學原則 :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
《學記》中總結“教學相長”,“啟發誘導”,“藏息相輔”“預”,“時”,“孫”,“摩”,“長善救失”都屬於教學原則的範圍。
2.我國目前國小教學原則及運用①.直觀性②啟發性③鞏固性④.循序漸進⑤因材施教原則 ⑥.理論聯繫實際原則(進行案例分析)
二、教學方法
1.概述: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a、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b、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c、學生特點 d、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e、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2.國小常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2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
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式是備課、上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教學工作以上課為中心環節。
備課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鑽研教材 了解學生 設計教法 2.寫好三種計畫:學年教學進度計畫、 單元計畫 、課時計畫
一個完整的課時計畫,一般包括以下項目: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教學內容、教學目的、課的類型、主要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進程等。
二、上課
1.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1)課的類型:單一課 綜合課
根據教學任務劃分課的類型,一般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2)課的結構: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係。
2.一堂好課的標準:
(1)要有明確遙教學目的(2)正確的教學內容
(3)恰當的教學方法(4)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整潔的板書。(5)有嚴密組織的教學過程。
五、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
學業的檢查與評定俗稱測驗或考試,是以測驗的形式定量的評定,學生個人的能力得到了結果。
學生學業評價的方法: A觀察法 B測驗法(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 C 調查法D自我評價法
學生學業評價的方式:A考查B考試C考查與考試的結果
$3 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的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
班級上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畫的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2.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優點: A、是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和達到一定質量。B、有利於大面積的培養人才。
C、有利於系統知識的傳授。
D、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缺點:強調系統的書本知識的學習;容易產生理論與實際脫離;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一、難以完全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因材施教。
3、班級授課的類型和結構:根據教學任務來分有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根據一節課所完成的任務的數量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根據使用的教學方法來分有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複習課等。
4、綜合課的一般結構:組織教學、複習過渡、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
第八章 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總稱。
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
二、國小德育的意義(簡答):1.國小德育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2.國小德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3.國小德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來保證。
三、我國國小德育目標:1培養兒童正確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意識。2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和道德評價能力。3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國小德育的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2.理想教育 3.團隊精神教育 4.勞動教育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
$2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藉助於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進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2.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係
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即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德育過程是教育過程,品德形成過程是發展過程。
1.德育過程的結構: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四個要素組成的。
三、國小德育過程的特點
1.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知、情、意、行互動發展的過程(A、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B、知、情、意、行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 )
知、情、意、行四個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從鍛鍊品德意志開始,最後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2.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品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一個多種因素互動,反覆且長期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兒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
$3 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
一、德育原則: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國國小德育的主要原則有: A、導向性原則
B、疏導原則C、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d、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e、因材施教原則
二、我國德育的途徑主要有: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少先隊活動、班主任工作等。 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畫、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三、德育的方法: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總和。
2.我國國小德育的基本方法:(簡答、填空、選擇
A、說服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法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
使用說服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目的性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3.注意時機4.以誠待人
B、榜樣法C、鍛鍊法D、陶冶法: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陶冶法要求:創設良好的情境;與啟發說服相結合;引導學生參與情景的創設。
E、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第9章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是指全面負責一個教學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與生活等工作的教師。
一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長、教導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課老師的協調者4班主任是學校、家庭、社會的溝通者
二班主任的職責與任務:1、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2、教育學生努力學習3、指導學生課外、校外生活和活動4、管理班集體,指導少先隊工作5、協調各任教師的工作。
二、國小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一國小班主任的常規工作
1、了解學生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3、建立學生檔案4、個別教育5、班會活動6協調各種教育影響7、操行評定。(操行評定:是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依據,對學生一個學期內在學習、勞動、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結與評價。操行評定的目的:在於教育兒童奮發身上,肯定優點,找出缺點,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勵兒童上進;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以便與老師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兒童;幫助班主任總結工作經驗,找出問題改進工作。操行評定的步驟:學生自評、小組評議、班主任評價、信息反饋)8、班主任工作計畫與總結(班主任工作計畫一般分為學期計月或周計畫以有具體的活動計畫。班主任總結一般分為全面總結和專題總結。)
二、個別教育工作
1、先進生工作:1、先進生的心理特點:自尊好強,充滿自信;強烈的榮譽感;較強的超群願望與競爭意識。2、先進生的教育A嚴格要求,防止自滿B不斷激勵,彌補挫折C消除嫉妒,公平競爭D發揮優勢,全班進步。
三後進生的工作1、後進生的心理特徵:①不適度的自尊心②學習動機不強③意志力薄弱。、2後進生的教育:①關心愛護後進生,尊重他們的人格②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四班會活動的組織
1、 班會的特徵:集體性、自主性、針對性
2、 班會的種類:常規班會、生活會和主題班會
五班集體的培養
一、班集體的教育價值
.班集體的基本特徵 : A、明確的共同目標
B、一定的組織結構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
D、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圍
2.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A、有利於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
B、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
C、有利於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第十章 課外活動
第一節 課外活動概述
一.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
課外活動的特點:
1、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自願性
2、內容和形式的靈活多樣性
3、學生在課外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
二、課外活動的任務與作用
1、課外活動的任務:課外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它的任務在於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和指導學生的課餘生活,積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獨創性。
2、課外活動的教育作用:⑴充實學生的生活,擴大學生活動領域,密切學生與社會的聯繫
⑵激發學生的舉愛好,發展學生的特長
⑶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識和創造才能
第二節 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一、 課外活動的內容:科技活動;學科;文學藝術活動;體育活動;社會活動;傳統的節假日活動。
二、 課外活動的形式:
一民眾性活動:1、報告和講座2、各種集會3、各種比賽4、參觀、訪問、調查、旅行5、社會公益活動
二小組活動: 1、學科小組2、技術小組3、藝術小組4、體育小組
三個人活動:是學生在課外進行單獨活動的形式。
第三節 課外活動的指導
一、 開展好課外活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畫性
二活動要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精神
二、 課外活動的組織對教師的要求
一教師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長和舉愛好,有能使學生嘆服的“絕招”。
二老師要導報活動領域有足夠的、超出學生的了解
三老師要調整與學生的關係
四課外活動要求老師有比課堂教學更強的組織能力
五老師還需注意收集有關資料和認真記錄、總結自己所指導的課外活動,不斷提高活動質量。
三、 國小課外活動計畫的實施
1、做好計畫實施的發動工作2、加強計畫實施中的檢查與指導3、搞好計畫實施的總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