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性
(一)互動目標的多維性(二)互動對象的多樣性(三)互動過程的動態性(四)互動對象的平等性(五)互動過程的有效性。
教學互動策略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現
(一)互動目標的多維性課堂教學中的互動策略,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需要實現的目標而選擇採用的。因此,課堂教學的目標系統對互動策略的選擇、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我們知道,受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制約,課堂互動往往表現為在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上,很少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更不會注重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互動策略,不僅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獲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關注學生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呈現出鮮明的目標多維性特徵。如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時,老師安排學生進入教學虛擬網站,上網瀏覽新北京的美麗景象。在要求學生進行人機互動(獲取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所見到的景象,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想,強調交流時注意突出重點,說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象,並談談(生生互動)所見到的景象說明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及價值觀的形成)。通過這些互動的安排,學生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即對北京建設的發展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學會了利用網路,獲取知識的能力,更為主要的是,在互動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價值判斷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凸現了互動目標的多維性特點。
(二)互動對象的多樣性傳統意識上的課堂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側重於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即強調由過去的教師教和學生學,逐步改進為師生之間的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那么將“交往”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活動方式,即構建一種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係,則是本次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現代課堂教學,由於其教學環境、教學設備、教學所基於的手段、技術等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種多功能、多技術、多媒體結合下的課堂教學新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創立和構建。那種只重視課堂教學兩大要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已遠不能適應這種形式的發展。在我們所見的諸多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對象是多樣且多變的,互動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中,除了有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多的則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其中又可分為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小組之間、個體與全體之間)。這種把教與學的過程只看到是成人→兒童的雙邊互動的過程,實在是過於簡單化了。實際上,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切行為,幾乎都發生在與同伴群體的互動情境之中。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人物詹森兄弟認為:“從本質上講,教與學的成人→兒童雙邊觀過低地估計了課堂中學生-學生關係的重要性。”合作學習所提倡的互動觀是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觀。近十年來,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不斷滲透與廣泛套用,媒體的逾時空性、形象性、生動性的優勢越來越成為教與學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別是媒體智慧型化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為實現媒體與人之間的對話動能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運用媒體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當前,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研究已經如火如荼。這不僅在教學手段上發生了根本變化,而且在教學理念上、教學結構上都將發生根本變化。如我校針對國小語文《日月潭》一課的教學設計,曾先後研究開發出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基於網路環境下的兩種教學課件,並進行了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在研究中,我們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中互動對象的多樣性,即發揮了媒體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優勢,設計了豐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教學情節。如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中,學習《日月潭》一課時,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拖動色塊,組成日月潭圖形的互動活動。拖動錯誤,色塊自動返回,拖動正確即贏得掌聲鼓勵。學生興趣盎然,情趣高漲。又如在基於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製作了有關日月潭形成和日月潭美麗風光的欣賞圖片、影象,以及台灣的風俗民情介紹等知識的模擬網站。在學生學習課文知識時,隨文讓學生上網瀏覽,查詢有關信息,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並在網站中安排了多種互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快樂學習,起到了傳統教學無法代替的效果。此外,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建立,我們對課堂教學環境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開放與拓展。傳統的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趨於封閉的、呆板的、秧田式地排列,學生的活動最大莫過於教室。而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已經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教室的範圍,很多課的教學,光靠在教室里,光靠在教室里的人相互之間的互動已不能滿足其需要。因此,事實上,有些課的教學,交流互動的對象已經擴大到教室之外的人群,如要進行某項統計指標的調查,為了了解某一特定寫作對象所要進行的實地採訪等等。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互動對象的多樣性,是新課程理念下互動策略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性。
(三)互動過程的動態性眾所周知,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學環節都是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推進的過程即是由多個互動反覆交替作用的過程。教學互動過程的動態性,是教學互動策略的一個重要的屬性。在課堂教學中,儘管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等可能是由教師預先設定的,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互動的模式和程式的選擇則是以學生心理特點、參與學生的數量、發生的環境、師生的知識背景、教學設備、媒體的條件等為轉換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互動過程中,常常要根據所教學的內容或主題來變換互動的模式或方式,如有時採用問答式,有時採用討論式,有時採用質疑探討式等。此外,過程的動態性還表現在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根據學生學習的效果,或根據媒體提供的學習所必須的途徑和資料,適當地調整互動的模式和方式。
(四)互動對象的平等性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我們經常看到師生之間的“互動”場面:或教師問學生答,或學生答教師評價等。這種“互動”,嚴格地講是建立在教師更多的主導之上的,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削弱,甚至根本未被引起重視。所以,充其量也只能是“準互動”。新課程理念下的互動過程,十分注重要營造這種平等的、相互理解的,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所以,建立一種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基於這種情況,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互動對象之間,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都應該是平等的。上面主要闡述的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那么,在課堂教學諸多互動對象之間應該是怎樣的呢?究其實質,如多媒體、網路信息、課堂之外的交流對象等,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是代替了教師的作用:一方面,取代了老師枯燥乏味的講解;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老師用講解描述等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所以,本質還是相當於“教師”。綜上所述,無論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對象怎樣變化、怎樣豐富,都必須遵循互動對象之間平等的重要特性。
(五)互動過程的有效性。現代課堂教學研究的實踐都十分重視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強調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這是對課堂教學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貢獻。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課堂教學中強化了“互動”,特別是強化了“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新的理念,就一定能達到教學效果與質量 的提高嗎?請看下面一個教學片斷:一位老師在教學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大量地運用了多媒體設備與技術,還特意製作了網路課件,利用網路教室上課。教學中教師由兩伊戰爭導入,繼而讓學生針對課文題目質疑。學生提出了不少問題。隨即,教師便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並討論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的。接著便讓學生上網瀏覽信息,從網上的信息中獲取問題的答案。從課堂的表面來看,熱熱鬧鬧,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媒體之間發生了多次“互動”,但我們細細地分析以下,不難看出,學生的每次互動,如討論交流,或上網瀏覽均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針對課文中內容的瀏覽,並沒有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探討的討論交流和瀏覽。這樣的互動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重視互動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動一定要講究其有效性。無效的或低效的“互動”不僅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反而會影響、延誤教學的時間,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上述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其教學的隨意性、盲目性、淺薄性、不合理性。那么,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互動,應該是建立在互動目的的明確性,互動內容的深刻性,互動時機的科學合理性,互動結果對學習過程的影響程度等方面之上的。
基本模式
(一)根據互動主體的對象來劃分: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3、師生與媒體之間的互動;4、學生與授課教師之外的交流對象之間的互動。(二)根據互動為一體的心理與行為的相容性,可將其分為:1、合作性互動;2、競爭性互動;3、競爭-合作性互動。
常見標準
(一)根據互動主體的對象來劃分
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主要是由教學各要素之間多邊的互動交替來推進的。那么,在這一過程中,互動的主體主要表現為教師與學生。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中最為經常,最為被老師得心應手的活動。筆者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質疑—問答式。即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向老師質疑,教師給予解答。
(2)討論—交流式。即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教學內容的需要,各自交換自己的想法、意見,以達到師生之間互通有無的目的。
(3)實驗—探究式。即教師與學生為了共同的教學目標,相互協作,共同進行實驗,以探究知識的本源、尋求問題的答案等。
(4)爭論—辯解式。即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對某些知識或問題在認識、理解上出現了分歧,從而進行爭論、辯解等。當然,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其互動對象之間並沒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相互平等的矛盾統一體。互動雙方都可以是問題的發出者,話題的提出者,同樣也可以是問題被問者和話題的接受者。這種互動,需要的是一種平等的、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係,需要的是一種相互尊重的、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種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親切對話的過程。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新課程在變革學習方式上非常重視合作學習的理念。合作學習理論認為以往的互動理論大都局限於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彼此影響,否認了學生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即使承認有這種影響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帶有消極作用的破壞力量。實際上,我們不難看出,所有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發生在與同伴群體的互動情景之中。合作學習的重要代表人物詹森兄弟認為:“從本質上說,教與學的成人—兒童雙邊觀過低地估計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生關係的重要性”。綜觀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合作學習所倡導的互動觀是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觀,它不再停留正在傳統的師生雙邊互動觀的認識水平上,倡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多邊互動。因此,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種互動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在學生充分質疑解疑後,對於一些學生個體無法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教師放給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還有一些學生一時無法得出一致答案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有時,因為教學需要,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和同座位之間進行交流,並作相互評價等。上述這些互動,顯然是屬於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3、師生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隨著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套用,一種建立在以多媒體輔助技術,網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正在全國各地蓬勃地開展起來。建立在以多媒體輔助技術,網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課堂教學,其突出特徵是: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參與教學活動的要素已經不在單純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還應該包括教學過程中所必須使用的各種媒體。從媒體的智慧型化程度來看,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優勢已經大大超出了人民預想的發展速度和效果。就我們所研究的多媒體輔助技術,網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課堂教學來看,媒體已經實現了與教學對象的對話功能,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功能,分析功能等。所以,人與媒體之間的互動已越來越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從具體操作模式來看,筆者認為,主要有:輸入——輸出對話式,輸入——反饋評價式,輸入——反饋分析式等。
4、學生與授課教師之外的交流對象的互動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互動的對象是多樣的。有時為了一些教學內容的需要,要求學生與授課教師之外的人進行交流。如要求學生寫採訪稿,在指導結束後,如果還是將學生禁錮在教室里,顯然是寫不好這篇作文的。必須讓學生走出教室,採訪自己想採訪的人,並付諸於實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來。這樣的互動,主要運用於學科綜合實踐課上,應該說是新課程理念下的非常重要的互動模式。
(二)主體的心理與行為的相容性來劃分
1、合作性互動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彼此配合、相互協助時所產生的互動。它是以互動雙方有共同的目標,彼此認識接近,行為配合為基礎形成的。在合作性互動中,適應是一種重要機制。師生間、學生間都需要一定的相互適應。通過適應,師生都可能改變自身的某些認識、態度、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從而達到相互適應的目的。除適應外,在合作性互動中,還存在服從、模仿、暗示等機制。教學中的服從一般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集體規範的服從;二是對教師權威的服從。對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這兩方面服從都有重要作用。模仿與暗示密切聯繫。暗示是互動雙方有條件的行為方式,暗示者必須能起刺激作用,被暗示者接受暗示後能產生一定的反應,發生符合暗示者所要求的行為。而這種由暗示的刺激而發生的類似行為就是模仿。在課堂教學中,模仿不僅是形成合作性互動的重要機制,也是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表者是學生的主要模仿對象,教師的品格、才能、信念、待人接物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常常被學生模仿、認同、吸收,轉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研究表明,處於合作狀態下的互動,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的認知功能和情境功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合作學習是合作性互動模式的典型表現。合作學習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互相促進,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它具有以下特點:
(1)成員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互促關係;
(2)操作者能更明確、有效地組織自己的思維和認知監控;
(3)重視學生彼此間的人際交往;
(4)經濟有效,便於採用。合作學習的提倡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學策略,
比較常見的有:(1)分組競賽法:將學生分為4~5人一組,教學分為全班授課、小組學習、教學比賽、成績評定等環節;
(2)小組分層記分法:與分組競賽法相似,只是以小測驗代替教學比賽;
(3)集體研究法:將學習任務分成幾部分由小組成員各自承擔,在小組內廣泛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並在全班交流,最後師生共同評價各小組對班級學習的貢獻;
(4)小組教學法:小組成員圍繞某一課題共同探討解決方略,力求達成一致的結論或選擇最佳方案。合作學習的一系列實驗研究表明,它對提高學生自尊心,形成對他人和對集體積極的態度,增強學習興趣,形成社會觀念和掌握社會技能等都有積極促進作用。
2、競爭性互動競爭性互動是與合作性互動性質相對的一種互動模式。與合作性互動相比,它在互動力的凝聚點和互動的存在狀態上都有所不同。競爭是指個體或群體之間為了某種目標而展開的一種較量。在課堂教學中,競爭是教學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種心理機智,競爭始終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一個群體中有學習活動存在,競爭就回伴隨始終。在學習過程中,合理的良性競爭有利與激發學生的上進心,有利於形成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有利於提高個體和集體的戰鬥力,從而獲得更大成績。再說,新課程理念也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要造就能夠適應未來社會日益競爭激烈的社會需求的人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科學而又合理地套用競爭性互動策略,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競爭性互動的基本操作模式可以概括為如下幾種:
(1)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學生個體在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時與其他學生個體之間的速度、數量、質量上的比較。如回答問題,解答題目,習作練習等。
(2)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學習小組在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時與其他學習小組之間的速度、數量、質量上、組員之間配合效果的比較。如回答問題,解答題目,合作完成某項作業等。
3、競爭-合作性互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純粹的合作性互動和純粹的對抗性互動都較少,中間型或交叉型較多。因此,積極而有效的課堂教學宜提倡進行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互動,即競爭-合作性互動。競爭-合作性互動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這兩種互動的交叉滲透和互相轉化。所謂交叉滲透是指在實際的互動過程中,合作中含有競爭的因素,競爭中也含有合作的成分。所謂相互轉化是指合作性互動和競爭性互動可以相互交替或轉化為相對立的一方。競爭-合作性互動組織得好,既能發揮競爭與合作的正效應,又可避免其負效應,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合理的競爭意識,是一種富含時代性的互動模式,也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要提倡和發揚的一種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