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發 音 :mǐn ér hào xué ,bù chǐ xià wèn
釋 義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敏:聰明;好:喜好。
出 處 《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詞 目 :不恥下問
發 音 :bù chǐ xià wèn
釋 義 :恥:羞恥,恥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出 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用 法 :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近義詞: 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
反義詞 :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示 例 :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成語來由: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