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喔

政治喔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意思為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

政治的詞源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後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詞。因此,“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參與統治、管理、參與、鬥爭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裡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政治的定義

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產生了對什麼是政治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眾多的關於政治的定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鬥爭,是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制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係,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係所採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政治的特徵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繫。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衝突,從而決定了政治鬥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鬥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鬥爭性。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管理與參與的關係、權威與服從的關係、相互鬥爭的關係等。這些關係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係所具有的必然性。

政治的演變

古希臘

古希臘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滿20歲的公民(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參與城邦的管理和統治工作。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於實踐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動物。人們在公共活動中充分展現他的德行。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間的通過說服來達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諾格認為,在古希臘,“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係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並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古羅馬

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本質上是一種和古希臘一樣的城邦政體。這時的政治就是共和國的活動。“共和國”(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當時這個詞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務”。在古羅馬的政治中,對共和國的建立和維持是其核心。

在羅馬人看來,王權統治是一種奴役。因此羅馬人設立了兩名執政官和保民官來維持這種統治。為了維護人民的自由,古羅馬發展出了三種不同的權力和兩種和諧狀態:

不同的權力

potentia,實在的權力

potestas,根據制度設定的職位所具有的權利和權力

權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動和制度中對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現為元老院的承襲體制和對政治的諮詢權

和諧狀態

奉公守法

自由辯論

西方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政治是處於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的轉型期。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城邦體制被破壞,逐漸形成了賞賜和分封體制,政治已經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參與的公共活動,而成為了國王和大臣們的活動。政治已經不是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實現正義的活動,而成為了一種利益政治。政治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手段由對話和說服,變成了暴力和戰爭,成為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政治的超越意義已經不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把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動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會的動物”。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宗教信仰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人生意義,而不是古代時候的政治。從封建統治下發展出來的這種政治成為了現代政治的起源。

古代中國

中國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家的活動。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惡政則違背天道,會受到懲罰。

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在這種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規範,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範。

現代政治

現代的政治是從近現代的國家上發展出來的,來自於市民社會的興起。這形成了一種以私人利益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從而經濟生活對政治生活產生了控制,政治需要從經濟中尋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職能變成了維護經濟利益的展開。因此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以政治權利為核心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現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響。自此,政治成為了獲得、保持、奪取權力的各種活動的總稱。

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產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關係”等。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把政治轉到了為經濟建設服務上來。改變了社會主義國家對政治的認識。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越來越小,現在政治的含義也包括處理國際事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