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攝山秋夕》
【年代】明末清初
【作者】屈大均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攝山秋夕
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①。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②。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③。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④。
作品注釋
①“葉落”句:謂即使樹葉落地,也會使鳥兒受驚。寫樹林靜極,落葉之聲亦很明顯會驚動宿鳥。暗喻生活在滿族人統治下,人們坐立不安,一夕數驚的精神狀態。別有深意。
②“一夜”句:謂松濤陣陣,疑是風雨到來。不知句:謂不知月亮已升在山頭。
③“松門”句:謂打開松木門,滿目都是蒼翠之色。“潭水”句:謂潭水顯得格外空闊明澈。
④天雞:神話中天上的雞。晉郭璞《玄中記》中載“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出照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鳴。”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即指此。遠征:遠途,遠方,流落在遙遠的地方。
作品簡析
攝山即棲霞山,在今南京市東郊,為江南佛教名山。山中有棲霞寺,舊稱十大叢林之一,今存。棲霞寺歷經興廢,現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又有棲霞山佛學院,極著名。今種遊歷江浙時,曾在此有較長時間的居留。這首詩寫今種隱居於攝山時,某秋日之夜的見聞。作者用精煉的筆墨,描寫了攝山秋夜的林木、歸鳥、風雨、山月。其景自然清新、生動誘人。主要卻是抒寫詩人異鄉孤寂,思歸故里的深摯情懷。詩寫得很委婉,很含蓄,輕靈飄逸,娟秀雋永。在屈大均(今種禪師)大多骨力排奡、慷慨悲壯的詩篇中,別具一格,別有風味。
作者簡介
屈大均(1630—1696)明清之際詩人、詩論家。原名紹隆,字介子,廣東番禺沙亭鄉(今番禺新造鎮思賢村)人。曾參加陳邦彥等發動的抗清隊伍,後為避禍,削髮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法名今種。中年還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屈大均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為“嶺南三大家”。曾在廣州創立西園詩社,他總結了嶺南詩歌發展的源流,使之得以弘揚。其詩有豐富的歷史內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著作有《易外》、《翁山詩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30餘種。他撰寫的《皇明四朝成仁錄》,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頌德,在明末的遺民中引起較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