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不斷·大魚

撥不斷·大魚

《撥不斷·大魚》是金末元初散曲家王和卿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極度誇張的手法,塑造出一個巨大且有神力的海魚形象:頂狂風抗巨浪,背上仿佛“輕負”著蓬萊山島,翻一翻身似乎覺得東海也變得狹小。這種毫無拘束、一任自由的形象顯示了氣吞山海的闊大胸懷和非凡抱負,喻示著作者狂放傲世的性格。全曲語言新奇,想像奇特,誇張大膽,充滿了奇思壯采。

作品原文

【雙調】撥不斷·大魚

勝神鰲 ,夯風濤 ,脊樑上輕負著蓬萊島 。萬里夕陽錦背高 ,翻身猶恨東洋小,太公怎釣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雙調:宮調名,十二宮調之一。撥不斷:曲牌名。又名“續斷弦”,屬雙調宮曲調。此調流行於南宋和元代。全曲六句,基本句式為三三七七七四,押三平韻三仄韻。

⑵神鰲:傳說中海里的大龜,事見《列子·湯問》。

⑶夯(hāng),此指扛、頂。

⑷蓬萊島:傳說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

⑸錦背:那大魚的脊背美似錦繡。

⑹太公怎釣:姜太公曾用無餌之鉤,離水三尺釣來周文王,得成功業。此處說以太公釣術之高也無法釣這大魚。

白話譯文

勝過了那神奇的大鰲,力氣之大可以對抗海上的大風濤,脊背上輕鬆地背負著蓬萊島。在夕陽萬里、無所遮攔的開闊視野下,卻只能見到它高聳的華美脊背。就是翻個身還嫌東洋太小。這樣的大魚,姜太公怎么釣?

創作背景

王和卿生卒年不詳,此曲的創作時間也難以確證,只能根據王和卿與關漢卿是同時代人而推定此曲當作於元代初年。而作者在世時聲望甚高,入元不仕,可知作者作此曲時有借魚自比、借魚托志之意。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曲子以誇張手法詠物,深受《列子》影響,想像奇特,充滿了奇思壯采。“勝神鰲,夯風濤”寫出了大魚的磅礴氣勢。作者以巨鰲比,已見魚之巨大,而作者更雲“勝神鰲,夯風濤”,以一“勝”字,誇耀魚的力量之神,還遠在神鰲之上。“脊樑上輕負著蓬萊島”則說明這魚不僅身形龐大,還神猛無比。作者以大魚背負蓬萊之輕鬆,與神鰲“夯風濤”之沉重作比,形象地寫出了大魚無與倫比的神奇力量。開頭三句,作者空中落筆,極力誇耀大魚之神力而不描繪它的形體具體如何,以懸人心念。第四句方繪其形體:“萬里夕陽錦背高。”這魚是如此不同尋常,萬里夕陽都照不全它的脊背,更不見其首尾,則其全身之大,簡直令人不敢想像。作者筆墨紙誇張,實已登峰造極,無以復加。下句更異想天開,層樓再上:“翻身猶恨東洋小。”真是奇想妙語。東洋已大不可測,偌大的東洋都嫌小,魚身之大,幾欲支撐天地了。至此,大魚已神形具備,如何作結,頗難下筆,而作者卻出人意料,以“太公怎釣”作豹尾,頓使全曲神采倍增。據說姜太公能用直鉤便可把魚釣到,連姜太公都沒有能力將它釣走。在古代,神物神獸皆以神人為主,此大魚卻一反常態,其意味正在此魚是毫無拘束,一任自由的。這無疑是“神”“大”的最高境界。

王和卿幽默詼諧,其散曲善用誇張手法。作者在此塑造這樣一個力大無窮、形大無比、無拘無束的形象,不妨看作是元初一批文人放浪形骸、恣肆任誕和無拘無束的精神折光。此曲涵有作者含蓄和深刻的“自況”。明寫大魚,實際上另有深意:人應有不避艱險、氣吞山海的闊大胸懷和非凡抱負,喻示著作者本人狂放傲世的性格。

王和卿的曲子以想像豐富、語言新奇見長,此曲就極好地體現了這點。在藝術手法上,此曲想像奇特,筆調幽默,造語詼諧,傳神之法尤為出色。即實處寫形,亦化實為虛,採用超限比喻手法,說魚“勝”於巨鰲,“恨”東洋為小,其大究竟如何,則有意模糊不述,魚之大便沒有界限。這樣,極大地提高了作品欣賞中的可塑性和再造力。這是古代詩歌狀情寫物中頗具特色的手法。這首小令堪稱優秀典範之一。

名家點評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寫大魚的氣象,真不下於莊子書中的“北冥之鯤”,而由此也可見王氏之善於詠物了。

作者簡介

王和卿, 金末元初散曲家。大名(今屬河北省)人,約與關漢卿同時而先關而卒。鍾嗣成《錄鬼簿》列其為“前輩名公”,但各本稱呼不同,天一閣本稱“王和卿學士”,孟稱舜本稱“散人”。陶宗儀《輟耕錄》謂其“與關漢卿友,常以譏謔加之”。散曲風格滑稽佻達。《全元散曲》錄其小令二十一首,套數二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