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卻

撒卻

划船的老人低著頭兒想了。 流著淚兒, 頹唐的青年,

基本信息

詩名:撒卻
作者:潘漠華
詩體:新詩
出處:《湖畔》,湖畔詩社1922年版

詩歌原文

撒卻
涼風抹過水麵,
划船的老人低著頭兒想了。
流著淚兒,
盡力掉著槳兒,
水花四濺起,
他撒卻他底悲哀了!
坐在磐石上浣衣的少婦,
依稀看著溪岸柳絲底影,
伊停著工作哭了。
忽又快手地舉起木杵,
盡力搗那情哥底布衫,
水花四濺起,
伊也撒卻伊底的悲哀了!
頹唐的青年,
讓年輕的姑娘只管斟著酒,
一杯一杯地盡情地飲了。
飲到面紅耳熱的醉時,
就伏在那人兒底肩上,
嗚嗚咽咽大哭一場,
他也撒卻他底悲哀了!
——杭州,1922,3,8

詩歌鑑賞

朱自清說潘漠華的詩“最是悽苦,不勝掩抑之至”。確實,他是“歌哭在湖畔”的,他的詩離不開眼淚和悲哀。在寫《撒卻》的前四天,也即1922年3月4日,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悲哀輕煙似的來了”,“悲哀輕煙似的去了”。六天以後,他又寫道:母親、姐姐、哥哥底悲苦,“結成一個縝密的悲苦的網,將我整個網著在那兒了!”這大約是20世紀20年代初青年們共有的一種苦悶吧。因為那是怎樣的一個淒風苦雨的年月啊!所以潘詩的悽苦的詩風也是一種時代的烙印。
《撒卻》寫了三個人兒,都希冀“撒卻”他們的悲哀。但就像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是忘不掉的一樣,想“撒卻”的悲哀恰恰正是撒不掉的,悲哀是過於沉重了。
一個划船的老人,一個浣衣的少婦,一個頹唐的青年,簡直就構成了現實人生。他們都為同一種悲涼的氣氛所籠罩,染上了同一種感情的色調。但在這統一的畫面中,三個人又各自構成自己相對獨立的畫面,恰如三個特寫的鏡頭,在讀者心目中留下了各自不同的懸念。老人低著頭想什麼呢?他為什麼要流淚呢?他在想那逝去的歲月嗎?是因為經歷了太多的憂患和辛酸嗎?少婦雖然依稀看著柳影,可她的心飛向了哪兒?她又為什麼哭?……如此等等,詩人描繪了這一切,卻給我們留下這么多的問號。這就不能不使我們鼓起想像的翅膀,詩的豐富的意蘊隨著我們的想像和思緒的飛馳而不斷延伸。特別有意思的是,短短的詩句,三個特寫鏡頭,卻都帶有情節性,而且一波三折。如浣衣的少婦,始則看著溪邊的柳影,繼而停下工作哭了,忽然又快手地搗起情哥的布衫來,這動作的變化,不正是心理的波瀾的表現嗎?詩人沒有直接寫他們的心理,但我們通過他們的動作能夠揣摸他們內心微妙的變化,乃至我們的心情也隨之而起伏轉折,迴旋激盪。這正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也是這首詩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簡介

潘漠華(1902~1934)

青年潘漠華青年潘漠華
,原名潘訓,又名潘愷堯,浙江宣平人。1920年參加文學團體晨光社。1922年春與應修人等創立湖畔詩社,合出白話詩集《湖畔》《春的歌集》。1924年入北京大學學習。1926年去武漢參加北伐軍。1927年到杭州,在中共浙江省委從事秘密工作。後到廈門,執教於集美中學。1930~1933年執教於開封和北平等地。1933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1934年被捕,同年為抗議迫害和虐待,絕食犧牲於天津獄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