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名稱:摸魚子·七夕用嚴柔濟韻又名:摸魚子·問雙星體裁:詞 年代:元作者:白樸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摸魚子七夕用嚴柔濟韻問雙星、有情幾許?消磨不盡今古。年年此夕風流會,香暖月窗雲戶。聽笑語,知幾處、彩樓瓜果祈牛女。蛛絲暗度。似拋擲金梭,縈迴錦字,織就舊時句。愁雲暮,漠漠蒼煙掛樹。人間心更誰訴?擘釵分鈿蓬山遠,一樣絳河銀浦。烏鵲渡,離別苦,啼妝灑盡新秋雨。雲屏且駐。算猶勝姮娥,倉皇奔月,只有去時路。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七夕詞。牛郎織女七月七日夜鵲橋相會的傳說,至少在漢朝便已流傳。《淮南子》已載:“七夕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便通過這一天上的神話故事表現人間男女愛情受阻、離別相思的哀愁。此後,七夕又漸漸成為婦女向織女乞巧的節日。唐宋詩詞中,寫這類題材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崔顥《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張先《菩薩蠻》詞:“雙針競引雙絲縷,家家盡道迎牛女。”白樸此詞上片寫七夕。開頭兩句,似受元好問《摸魚兒》開篇“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啟示,慨嘆和讚許牛郎織女愛情的真摯深沉,千古以來消磨不盡,超越了時空。同元詞一樣,用設問句加強語氣,避免平鋪直述,收到破空而出、靈動多姿的效果,大大加深了讀者的印象,堪稱“鳳頭”。中間五句,寫人間七夕傳統的習俗,呈現了男女七夕歡會,婦女們搭彩樓、列瓜果向牛女乞巧祈福的情景,同時也為下文作出反襯。歇拍四句,由七夕的歡會轉向離婦的愁思。先承接上文,由“蛛絲暗度”的風俗寫起。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帝(唐玄宗)與貴妃(楊玉環),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然後用《晉書·竇滔妻蘇氏傳》蘇蕙織錦為回文璇璣圖詩寄夫事,暗寫這位七夕不能團聚的思婦窺視蜘蛛織網,思念離別在外的丈夫,充滿別恨離愁。下片著重寫離愁。換頭兩句,描繪愁雲漠漠、蒼煙低垂的暮景,渲染了抑鬱黯然的愁情。“人間”以下三句,正面敘寫離婦的悲痛,正如天上被銀河分隔的牛郎織女一樣。“擘釵分鈿”,似用自居易《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詩意,喻指夫婦的生離死別,然此並非只指死別。“蓬山”,古代所傳海上三仙山之一的蓬萊,此處喻指遠離家鄉的丈夫漂泊無定的住所,意如賀鑄《芳草渡》“君去也,遠蓬萊。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懷”。“絳河”,即銀河,也叫天河、天漢。王維《同崔員外秋宵寓直》詩:“月回藏珠斗,雲消出絳河。”此後三句,以牛郎織女經年恨別,唯有七夕鵲橋相渡的傳說,極力點明人間思婦經年長別的痛苦。新秋七月七日之夜,當傳說中相隔銀河的牛郎織女也在歡聚的時刻,這位思婦依然孤守空房,目睹家家戶戶“彩樓瓜果祈牛女”的情景,耳聞別人家婦女的歡聲笑語,悲苦的離愁越加揪心徹骨,不由地淚落如雨。結拍四句,寫思婦悲痛、無奈之後的自我解嘲。思婦悲傷之情經過宣洩之後,想到傳說中倉皇奔月、一去不再復返的嫦娥,想起李商隱的《嫦娥》詩,感到自己比起廣寒宮裡孤獨冷清、寂寞難耐的嫦娥倒要稍勝一籌,便以此來安慰自己,減輕內心的離愁。於是張開雲母屏風,準備安寢。這是思婦的自我安慰與自我解脫,從中充分地顯示了她的善良與大度,但也因此更引起讀者的同情和憐憫,深化了“離別苦”的題旨。
作者簡介
白樸,漢族,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生於1226年(金哀宗正大三年),至1306年(元成宗大德十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