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城音樂

摩城音樂

60年代初,青少年的偶像,如衝浪音樂、民謠搖滾、"披頭士"等等,都是白人。而索爾基本上只在黑人市場流行。索爾歌手很少有白人,大部分都在黑人俱樂部或城市的貧民區演出,他們演唱得最好的歌曲,都只能在節奏布魯斯的排行榜上獲得名次,只是偶爾有所突破。這時,有一家唱片公司想方設法把帶有索爾傾向的黑人音樂與波普相結合,打入白人市場,使它不僅在節奏布魯斯,也在波普排行榜上有名。這家唱片公司叫做"摩城"(Motown),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摩城也因此成了流行音樂中一種風格的代表。

50年代中期,隨著搖滾樂的出現,流行音樂似乎有了一個統一的市場,儘管社會的其他方面,如種族隔離仍很嚴重。可是,到了60年代,當社會正朝著消除種族隔離努力的時候,音樂產業反而退回到了隔離狀態。

60年代初,青少年的偶像,如衝浪音樂、民謠搖滾、"披頭士"等等,都是白人。而索爾基本上只在黑人市場流行。索爾歌手很少有白人,大部分都在黑人俱樂部或城市的貧民區演出,他們演唱得最好的歌曲,都只能在節奏布魯斯的排行榜上獲得名次,只是偶爾有所突破。這時,有一家唱片公司想方設法把帶有索爾傾向的黑人音樂與波普相結合,打入白人市場,使它不僅在節奏布魯斯,也在波普排行榜上有名。這家唱片公司叫做"摩城"(Motown),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摩城也因此成了流行音樂中一種風格的代表。
摩城的索爾音樂與真正的索爾音樂相比,根基是相同的:都是福音歌和節奏布魯斯。但是,由於摩城的索爾吸收了波普的成分,一方面,固然使它的聽眾更廣泛,商業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已經不是真正的索爾了。
它與真正的索爾區別在於:它不是一種即興的藝術,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這也許正是原來福音歌和索爾的生命力之所在),索爾音樂那種原始的、自然狀態的表現在摩城的聲音中已經找不到了。相反,它已經過修飾、加工,是專業化的,無論是歌聲還是樂隊都是預先精確地設計好的。儘管如此,它在商業上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說摩城音樂(Motown Music)是索爾音樂商業化以後的產物。
摩城的創立者是唱片製作人兼歌曲作家巴瑞·戈迪(Berry Gordy,1929年出生)。戈迪年輕時曾在他的家鄉底特律辦過唱片公司,發行爵士樂,但沒成功。1960年,他借款700元,在同一城市建起了"摩城"唱片公司。
摩城(Motown)這個詞是從底特律的別稱"摩托城"(Motor town,或譯"汽車城")而來的。戈迪依靠自己的音樂直覺和經營思維以及以往的經驗,已經懂得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果然,不到十年時間,摩城推出了很多"流行索爾"熱門歌曲和一批傑出的歌手和樂隊。它本身也從小小的規模發展成美國由黑人擁有和經營的最大的唱片公司,以致它的唱片銷量在60年代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公司。
戈迪的成功首先在於依靠有才能的音樂家。摩城的歌手很少自己作曲,戈迪聘用為摩城作曲並製作唱片的先後有斯莫基·羅賓遜(Smokey Robinson)、諾曼·惠特菲爾德(Norman Whitfield)、多齊爾(Lamont Dozier)和霍蘭兄弟(Eddie Holland andBrianHolland)等。在他們的精心製作下,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歌手和演唱組。他們有斯莫基·羅賓遜領導的"奇蹟"(Miracles)演唱組、女歌手瑪麗·韋爾斯(Mary Wells)、男聲五重唱組"誘惑"(Temptations)、男歌手馬文·蓋伊(Marvin Gaye)、女聲五重唱組"奇妙"(Marvelettes)、男聲四重唱組"四頂尖"(Four Tops)、"黛安娜·羅斯與至高無上"(Diana Rossand the Supremes)演唱組等。
戈迪的成功還在於他的經營方式。他按照固定的音樂風格對摩城的產品進行嚴格控制。摩城的歌曲具有比較複雜的樂曲編配技術;使用包括弦樂在內的樂隊伴奏;歌詞很少雙關語或黑人用語,避免任何重大的或有爭議的題材,主要敘述青少年浪漫故事(1968年以後有所突破)。
摩城於1971年離開底特律,搬到洛杉磯(日落大道),它以繼續推出"傑克遜五兄弟"(JacksonFive)、"艦隊司令"(The Commodores)、史蒂維·旺德和黛安娜·羅斯等明星的作品而取得成功。但是,戈迪的嚴格控制使很多人受不了而離開了摩城。1988年,摩城終於賣給了MCA音樂公司。
通過與摩城簽約取得成功的歌手與團體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女聲三重唱組"馬撒和范德拉斯"(Martha and the Vandellas)、特雷爾(Tammi Terrell)、小沃特(Jr Water)等。下面重點介紹黛安娜·羅斯和史蒂維·旺德。
黛安娜·羅斯(Diana Ross)
黛安娜·羅斯,1944年出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從小在教堂唱歌。中學時與兩個朋友一起組成女聲三重唱?quot;最優"(Primettes),畢業後與摩城簽約。開始,她們只是作為韋爾斯、馬文·蓋伊等人的伴唱,後來改名"至高無上"(Supremes),才獨立錄製唱片。
黛安娜·羅斯的嗓子清澈、委婉,很適合"至高無上"所表現的青少年愛情的主題。因此,她的聲音有"甜美的索爾"之稱。1965年,"至高無上"在國內外巡迴演出,有時出場費可高達10萬美元。隨著黛安娜·羅斯的獨唱表演越來越突出,在戈迪鼓勵下,黛安娜·羅斯於1969年離開"至高無上",開始獨唱生涯,第二年獲格萊美最佳女歌手獎。1971年主演電視劇《黛安娜》(Diana),1972年拍攝她第一部影片《女人演唱布魯斯》,扮演主角--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爵士歌手比利·霍利迪。70年代,她還發表了兩張專輯《黛安娜·羅斯》(1976)和《黛安娜》(1980)。一系列的成功使羅斯成為流行音樂領域中的一位超級明星。1981年,她與萊昂內爾·里奇(Lionel Richie)一起演唱的《無盡的愛》(Endless Love,同名電影主題歌),在波普排行榜奪冠達9周之久。同年,她離開摩城,改與美國廣播唱片公司(RCA)簽約。
史蒂維·旺德(Stevie Wonder)
1950年,史蒂維·旺德出生於密西根州薩吉諾,原名莫里斯(Steveland Morris),先天失明。不久,隨家遷往底特律,並在當地教堂唱歌,10歲時,通過"奇蹟"成員介紹,來到摩城試唱。他能唱歌、彈琴、打鼓,錄音棚里能找到的樂器他幾乎都能演奏。戈迪對他的才華大為讚賞立即與他簽約,並替他改名為小旺德(LittleStevie Wonder)。他的第四首單曲《指尖,第二部分》(Fingertips,Part2根據一次現場演出的第二部分錄音而成)於1963年獲波普排行榜冠軍。
《指尖》傳達出盲人通過指尖的觸摸對生活的感受,是一首強烈的、具有福音歌特點的歌曲,"12歲的天才"(當時大家這么稱呼他)獨唱和自吹口琴,與有力的背景樂隊相結合,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0年代,史蒂維·旺德有16首作品進入"最佳40",這裡有地道的索爾歌曲,也有白人搖滾歌曲的翻唱版。70年代,他的童腔已經消失,他繼續擴展自己的音樂知識和理論,注重作品的創作技術,特別是和聲的運用。
此後,史蒂維·旺德發表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風格的專輯,並都由他獨立製作。為了擺脫摩城的控制,他於1971年建立了自己的錄音公司,並與戈迪達成協定,摩城負責發行,對半分利,在藝術上史蒂維·旺德自己說了算,這在摩城是沒有先例的。
在1972年的《(盲人用)書刊錄音唱片》(TalkingBook)中,有兩首歌曲獲排行榜第一,一首是《迷信》(Superstition),把索爾與迷幻搖滾兩種風格相結合。另一首是《你是我生命中的陽光》(You are the sunshine ofmy love,例42)略帶爵士搖滾的特點。專輯《內心聽覺》(Innervisions,1973)及其他一些歌曲的歌詞具有更多的社會意義。
到了80年代,史蒂維·旺德風華不減當年。他為電影《紅衣女郎》(The lady in red,1984)創作的歌曲《電話訴哀情》(I Just called to sayI love you),不僅獲排行榜第一,而且還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插曲獎。從1974-1984年間,史蒂維·旺德共獲得15項格萊美大獎,創美國流行樂壇最高紀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