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推手民調”指以民調之名行影響民意之實的民意調查,這種調查的真正目的不是收集人們的意見,而是影響人們的看法,即“Push poll”。起源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大選過程中就開始出現一些以影響民意為目的的民調,英文叫做push poll,中文叫做“推手民調”。本質
從本質上來看,“推手民調”更像是偽裝成民意調查的“抹黑大戰(smear campaign)”。這種調查通常會電話聯絡大量的選民,假裝調查哪些“信息”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決定,而在此過程中向選民灌輸有關某個候選人的虛假或破壞性信息。這樣做的目的是將選民從競爭對手那裡“推開”,轉而支持調查方這邊的候選人。“推手民調”和真正的民調之間的本質區別是,民意調查只是為了收集民意,而“推手”調查是為了改變和影響民意。在“推手”調查中,大量受訪者會接到調查信息,但是並沒有人做後續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因為在調查電話掛斷以後,就沒有人再對那些信息感興趣了。“推手”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對某個特定候選人產生負面影響。
“推手民調”如何影響民意
民調過程
第一步設計調查問題,確定調查對象的數量和分布。第二步將民調問題發給問卷設計者,確保問卷合理。
第三步通過電話等途徑調查,專人會通過聽電話錄音等方式監測調查質量。
第四步民調結果交給統計專家,比對原始數據。
第五步將處理後的數據交給數據分析師以求獲得更精確的趨勢分析結果。
第六步調查機構選取有價值的信息,並最終發布。
“民調就是公民特權”
暮色下,一個美國家庭一邊晚餐一邊聊天,此時電話響了。“您好,我是雅布隆斯基,我在為蓋洛普進行民意調查……我們很希望傾聽您的意見。”此刻,雅布隆斯基正坐在美國最權威民調機構蓋洛普辦公室,與同事一道為2012年美國大選進行民調。他說,我們不代表歐巴馬,也不代表羅姆尼,我們代表的是美國人民。據悉,進行這樣的民調,每個調查對象大約要花費30至50美元。
“接到民調電話其實是種特權,而不是負擔,”史丹福大學教授喬恩。克洛斯尼克說,“民調數據如今極為重要,能夠表達自己的見解十分有意義,並且確實能夠為大選帶來改變。”
民意調查已成為美國政治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可靠程度各異的數字將會被解讀,成為報紙、有線電視等媒體的談資。事實上,每次大選背後都會出台各式民調,它們試圖總結選民對現任總統和政府的看法,其問題包羅萬象,大至經濟,小到墮胎。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研究主任斯科特。基特表明:“民意調查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為所有人都提供了表達自身意見的機會。如果方法正確,民調可以反映公眾現狀和需求。而這些極為重要的內容你是難以從利益團體、候選人或者選舉中獲得的。”
民調電話不能超18分鐘
蓋洛普民調一直是業界公認的可靠數據。“好的民調就像成功的心臟手術一樣。”蓋洛普公司負責人弗蘭克。紐波特說道,“錯誤無論發生在哪個環節,都會對民調的可靠性產生負面影響。”為了確保結果準確,民調機構要不斷注意新傳播媒介,因為每一種新媒介都會深刻影響調查結果。在過去的幾次大選中,行動電話的普及促使新調查方式的誕生,2012年大選,1/3美國家庭僅有行動電話沒有固話。
在蓋洛普2012年6月民調中,有40%的調查對象是通過手機接受訪問的。年輕人更傾向於使用行動電話,而年齡較大的美國人則比較傾向於使用固話。專家認為,如果民調不是同時以這兩種方式進行的,那么結果就需要多加考慮。
如今社交媒體興起後,民調必須將這個新興媒體納入考慮。還有不少學者相信,社交媒體上的各項活動指標,只要經過分析和解讀,可以像傳統民調一樣,用來預測選情。社交媒體具有傳統民調不可超越的優勢,即實時性。它們可以進行實時監控,而傳統民調卻要經過問卷設計、信息收集、數據分析等多個步驟,有時間上的滯後性。但也有學者指出,社交媒體預測大選準確性有待考量,因為社交媒體主要用戶為年輕人,存在調查群體偏差。
在保證調查對象全面的同時,還要有恰當的溝通方式,這樣可以事半功倍。蓋洛普研究表明,電話民調不得超過18分鐘。一旦超過這個時間限制,調查對象就會產生牴觸情緒掛掉電話。史丹福大學教授克洛斯尼克認為,民調的準備過程十分關鍵,設計不佳的問題結構可能會造成偏見進而影響調查數據,而非黑即白的問題通常會將人們推向死胡同。
被調查者可能說假話
除了以上因素,影響結果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將調查對象鎖定在對某一候選人有好感的特定群體。克洛斯尼克教授說,“如果你想引導民調結果,你可以通過選取特定調查對象和選擇提問方式來做到這一點。如某一候選人在上層社會口碑不錯,你就可以多選取該群體的人。”但民調中也有不受控制的因素,那就是調查對象答案的真實程度,例如,在有關是否支持摩門教總統候選人問題中,真實程度可能會是個問題,因為對摩門教候選人說不可能會顯示其偏見。
“宗教會是本次大選中的潛在影響因素。”紐波特表示。雖然公眾對於黑人、婦女、天主教徒和同性戀候選人的接受力越來越強,但蓋洛普民調顯示摩門教情況並未發生太大改變,約有18%的成人不支持摩門教總統候選人。對於這個問題,蓋洛普團隊認為,他們要在確定民眾當下看法的同時,也要考慮長期發展趨勢。在1960年有21%的調查對象不支持天主教候選人成為美國總統,但不久之後信仰天主教的甘迺迪當選總統。蓋洛普負責人紐波特認為,時代變化將改變民調結果,歷史證明,有些問題不是一成不變。
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各個民調機構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檢驗標準:選舉日。無論是誰對誰錯,都將在這一天真相大白。
在19次選前最終民調中,蓋洛普只失手過三次,分別是在1948年、1976年和2004年。對於那些希望解讀民調結果的民眾,學者特勞戈特建議評估數據時人們不應只注意民調機構的傾向性,也應注意到其抽樣對象,因為民調數據的來源是確認結果精確度的著手點。
相關連結
1948年美大選民調鬧烏龍1948年總統大選中,蓋洛普民調預測卻與最後的結果大相逕庭。根據民調結果,蓋洛普最後一次的預測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威將贏得49%的普選票,民主黨候選人杜魯門只能贏得44%.但最後統計結果卻是——杜魯門獲得49.5%的普選票;杜威獲得45.1%的普選票,杜魯門最終連任總統。這可謂是蓋洛普民調自創立來最大誤差。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民調失誤主要是忽略了普通民眾的看法。因為調查多採用電話形式,但是在1948年的美國,電話在普通民眾之間還沒有得到普及,裝電話的家庭屬富裕階層,並不能代表最廣泛民意。
另一方面,蓋洛普在大選前兩星期就停止民調。當時還有約14%的搖擺選民沒有確定投票對象,這也是導致預測失誤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