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因子
《建築科學》2008年第1期 摘錄:基於最佳化-反分析法的接觸剛度因子的確定
利用固體與分子經驗電子理論EET和改進的TFD理論對銀基錫氧化物增強電接觸材料中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晶體結構進行價電子結構及部分晶面的電子密度計算,得到各異相界面結合因子,並且對可能存在的最佳界面結合方式進行預測,從而對常用的兩種改善銀基錫氧化物增強電接觸材料的方法,即:第三相元素的添加和製備工藝的改善提出價電子結構方面的解釋。
在M—B分形接觸模型的基礎上,利用引入接觸因子的平均流動模型,分別計算在考慮和不考慮分形表面接觸峰變形情況下的流量因子和接觸因子,研究分形表面接觸變形對潤滑狀態的影響.結果表明:接觸變形使得各因子減小...
劉紅斌,萬大平,胡德金《摩擦學學報》2008年第3期 相關文獻
流體粘性摩擦副嚙合特性簡化分析
分析了擠壓速度一定時,流體粘性摩擦副的嚙合特性。採用微凸體接觸模型的威布爾分布,建立流體粘性摩擦副研究分析模型,引入Patir-Cheng平均流量模型(1978),並介入威布爾分布的接觸因子φc,推導...
劉寶運,金士良 洪躍 《機械設計與研究》2007年第4期相關文獻
表面帶溝槽濕式離合器摩擦副嚙合過程分析
對表面開有矩形溝槽濕式離合器摩擦副的嚙合過程進行了分析。採用微凸體接觸模型的威布爾分布,建立基於Patir-Cheng平均流量模型及威布爾分布的接觸因子的摩擦副研究分析模型;推導出摩擦副的流體潤滑控制...
洪躍 劉寶運 金士良尹哲浩 《潤滑與密封》2007年第12期相關文獻
接觸因子及其在研究部分流體潤滑中的套用
吳承 偉鄭林慶 《潤滑與密封》1989年第3期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