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是一首由五代 作者 李煜著作,情感豐富,表達其鬱郁不得志的古詞。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創作年代】五代

【作者姓名】李煜 

【文學體裁】

作品原文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①轆轤金井梧桐晚②,幾樹驚秋③。晝雨新愁④,百尺蝦須在玉鉤⑤。瓊窗春斷雙蛾皺⑥,回首邊頭⑦。欲寄鱗游⑧,九曲寒波不泝流⑨。

作品注釋

①此詞調名於《草堂詩餘》、《花間集補》中作《醜奴兒令》,《類編草堂詩餘》中注曰:“一名《羅敷令》,一名《採桑子》。”《類編草堂詩餘》、《花草粹編》、《嘯余譜》中均有題作“秋怨”。從詞意看,當屬李煜中期的作品。

②轆轤(lùlú):一種安在井上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車。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這裡指宮廷園林中的井。梧桐:一種落葉喬木,葉柄長,葉大,質地輕而韌。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說明時已至晚秋。如李白《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有詩句:“去國客行遠,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又王昌齡《長信秋詞》中也有詩句:“金井梧桐秋葉黃”。

③幾樹:多少的樹。樹,這裡指梧桐樹。驚秋:《詞林萬選》中作“經秋”。驚秋,有二種理解,一說吃驚秋天的到來,二說秋風驚動了梧桐樹。兩種理解儘管語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 

④晝雨:指白天下的雨。晝,白天。新愁:《詞林萬選》、《嘯余譜》等本中均作“和愁”;《全唐詩》、《歷代詩餘》、《花間集補》、《古今詞統》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詞統》注中云:“‘如”一作‘和’。”新愁,指悲秋之愁。

⑤百尺:這裡為約指,極言其長。蝦須:因帘子的表狀像蝦的觸鬚,所以用“蝦須”作為帘子的別稱。《類編草堂詩餘》注中云:“蝦須,簾也。”唐代陸暢《簾》詩中有句“勞將素手卷蝦須,瓊室流光更綴珠。”用法同。玉鉤:玉制的鉤子。這句話是說長長的帘子掛在玉鉤上。

⑥瓊窗:雕飾精美而華麗的窗。春斷:《詞林萬選》中作“夢斷”。春斷,這裡指情意斷絕,即男女相愛之情斷絕。春,指男女相愛之情。雙蛾:《花草粹編》、《花間集補》等本中均作“雙娥”。即指美女的兩眉。蛾,蛾眉,指婦女長而美的眉。皺:起皺紋,指皺眉。

⑦回首:回望。邊頭:指偏僻而遙遠的地方。唐代姚合《送僧游邊》詩有:“師向邊頭去,邊人業障輕。”之句。

⑧欲:想要。寄:寄託。鱗游:游魚,這裡借指書信。古人有“魚傳尺素”之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中記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人遂以“雙鯉”或“魚信”代指書信。

⑨九曲:蕭本二主詞中“曲”作“月”。九曲,形容黃河河道的迂迴曲折,這裡代指黃河。九,泛指多數。唐代盧綸《邊思》詩有:“黃河九曲流,繚繞古邊州。”之句。遂以九曲代指黃河。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秋怨詞,寫主人公悲秋傷懷、離情難寄的情態。

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抒發主人公的悲秋感傷之情懷。作者首先用白描的手法,羅列了一系列的具體景物,“轆轤”、“金井”、“梧桐”、“晝雨”、“蝦須”、“玉鉤”,等等,看似平平,但當有一條線把它們穿起來時,每個具體的實景卻都虛化了,化成一個整一的畫面,化成一種瀰漫的情緒,化成一個不可解的情結——秋愁。正如王國維語:“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正是用這些景物烘托出女主人公“冷落對清秋”的特殊感受和無奈情懷。“幾樹驚秋”由小見大,一個“驚”字寫出了主人公的竦然,甚至寒慄,這也是平淡生活中人們慣常得見的情狀。“晝雨新愁”中的“新愁”應別有新意,既有思念,也有企盼,對作者(或主人公)而言,這一份“愁”總是和過去的“愁”(舊愁)不一樣的。結尾一句由虛轉實,進一步點染愁思,是借景寫人之筆。

詞的下片主要抒情,用情斷音絕寫主人公的愁思不解和無限怨尤。首句承上片使女主人公的形象凸顯出來,點明愁思的緣由和內容是“春斷”,是與愛人生離死別的痛苦,為上片的“新愁”做了明確。“回首邊頭”言簡意深,既點明主人公充盈內心流於行止的無限懷戀和期盼,也寫出愛人之間的天各一方,更隱約有天涯阻隔、難獲音訊的無奈和痛苦。也正因此,才引出下句的“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流。”最後一句看是寫景,實是寫情,懷戀因地遠而無限,思盼因秋寒而郁濃,但音訊卻難寄,相思卻難解,其苦可見,其哀可憐,其情何堪!一般以為,這首詞雖是寫悲秋情懷,但並不是一般的閨怨詞,其中還另有寓意。俞陛雲在《南唐二主詞輯述評》中點評此詞,曰:“上闕宮樹驚秋,捲簾凝望,寓懷遠之思。故下闕雲回首邊頭,音書不到,當是憶弟鄭王北去而作。”沈際飛在《草堂詩餘別集》中亦云:“何關魚雁山水,而詞人一往寄情,煞甚相關,秦李諸人,多用此訣。”另如李於鱗《南唐二主辭彙箋》中云:“觀其愁情慾寄處,自是一字一淚。”所以說,秋怨之意多半為李煜自擬,當是思憶弟李從善之作,故而寓意有加,愁苦有別。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蘊藉,回味悠長。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961年(宋建隆二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974年(宋開寶七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李煜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宋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978年(太平興國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淒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李煜有集,失傳。存詞四十四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