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一〈宗親部一·繼母〉~2458~
《琴操》曰:「尹吉甫,周卿也。子伯奇母早亡,吉甫更娶後妻,妻乃譖之于吉甫曰:『伯奇見妾美,欲有邪心。』吉甫曰:『伯奇慈仁,豈有此也。』妻曰:『置妾空房中,君登樓察之。』妻乃取毒蜂綴衣領,令伯奇掇之。於是吉甫大怒,放伯奇於野。宣王出遊,吉甫從之,伯奇作歌以感之。宣王聞之,曰:『此放子之辭也。』吉甫乃求伯奇而感悟,遂射殺其妻。」
東漢·蔡邕《琴操·屢霜操》
有子伯奇,伯奇母死,吉甫更娶後妻,生子曰伯封。乃譖伯奇于吉甫曰:「伯奇見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為人慈仁,豈有此也?」妻曰:「試置妾空房中,君登樓而察之。」後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綴衣領,令伯奇綴之。伯奇前持之,吉甫大怒,放伯奇於野,伯奇編水荷而衣之,采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傷無罪見逐,乃援琴而鼓之曰云雲。宣王出遊,吉甫從之,伯奇乃作歌,以言感之於宣王。宣王聞之曰:「此孝子之辭也。」吉甫乃求伯奇於野而感悟,遂射殺後妻。
示例
唐 李端 《雜歌》:“伯奇掇蜂賢父逐,曾參殺人慈母疑。”
唐 白居易 《新樂府·天可度》“勸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
晉 陸機 《君子行》:“掇蜂滅天道,拾塵惑孔顏 。”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然而於竊鈇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間。”
《舊唐書·高祖紀論》:“奸佞由之貝錦,嬖倖得以掇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