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段鑲手

捏段鑲手

江蘇無錫惠山彩塑傳統技法術語。據傳,為清末泥塑名手周阿生(1832―1912)所創。作法,除頭用是印製外,其餘部分,包括身段、四肢,都是捏出來的。

江蘇無錫惠山彩塑傳統技法術語。據傳,為清末泥塑名手周阿生(1832―1912)所創。作法,除頭用是印製外,其餘部分,包括身段、四肢,都是捏出來的。步驟是:一印、二捏、三鑲、四壓四個工序:一印:用模子印出所需要的頭形,然後在面部修出必要的表情。再加上頭上的帽和裝飾品之類;二捏:按照頭形,捏配身段,根據“從下到下,從裡到外”的捏塑原則,先捏雙腳,後捏身體。據老藝人談,先捏腳,從上到下,容易掌握大小;三鑲:指鑲上手和頭部;四壓:指壓衣紋。用一根黃楊木做的壓子(工具),壓出不同動勢和不同質料的衣紋。要求做得光潔、分明、流暢,才宜上彩。最後進行整理,行話稱“捏勢子”,也就是校正一下人大的動態。有經驗的藝人,最後捏一捏勢子,能把人物微妙的神情,充分表達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