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趙畹華女士

挽趙畹華女士

《挽趙畹華女士》,是董必武的一首詩。

作品原文

挽趙畹華女士
別緒縈懷十一年,漢皋重會倍欣然②。
屢經憂患身猶健,甘作流亡病莫痊。
鄂渚何時看化鶴③,蜀中從此益啼鵑④。
無情黃土埋深玉,日夜魂依墟里煙⑤。

作品注釋

①趙畹華:湖北黃陂人,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曾參加過革命工作。1942年2月12日病故於重慶國府路174號樓上。
②漢皋:漢口舊時的別稱。
③鄂渚:《楚辭·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相傳在湖北武漢市黃鵠山上游三百步的長江中。
④啼鵑:滴血,形容杜鵑啼鳴的悲哀。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問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此處喻指趙畹華女士逝世太令人悲哀了,連杜鵑鳥也要為之啼血。
⑤墟里煙:村落里升起的炊煙。墟里,村落。

作品鑑賞

詩人在追悼一個多年投身革命的戰友和同志,感情濃郁真摯。詩的前兩聯,詩人是在追念他們的戰鬥情誼和趙畹華女士飽經憂患、直至獻出生命的革命一生。“別緒縈懷十一年,漢皋重會倍欣然。”詩人和趙畹華女生分別多年,一直在還念她;十一年後又在漢口重逢,感到格外的欣喜與激動,因為在共同戰鬥中凝結而成的革命情誼是特別值得珍重的。“屢經憂患身猶健,甘作流亡病莫痊。”趙女士飽經憂患身體還算健康,只是在為抗戰奔波流亡中生了病就沒有痊癒。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的感佩、惋惜之情。詩的後兩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並化入相應的典故,把對趙畹華女士誠摯的哀悼與深切懷念之情,富於情致、富於浪漫色彩地烘托、渲染出來。“鄂渚何時看化鶴,蜀中從此益啼鵑。無情黃土埋深玉,日夜魂依墟里煙”沉痛的哀悼與誠摯的懷念,沖開了詩人心靈深處豐富想像的閘門,種種美好的詩意、意象與恰切的典故次第奔赴筆底:忽而想像趙畹華女士何時化作仙鶴飛歸故里鄂渚,忽而想像蜀中從此杜鵑的啼鳴也更加悲哀,忽而想像她的孤魂依附在村落的炊煙上,盤桓遊蕩不忍離去。
想像是作家進行審美創造的一種重要手段,是詩人對生活強烈感受所綻開的激情之花,在深化作品的形象、主題與作家的感情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該詩中,正是建築在對革命鬥爭生活強烈感受基礎上的絢爛想像、提純、深化了詩人對亡故戰友悼挽、思念的感情,將其升華到一個豐富深邃,鼓盪著一種浪漫主義熱流的詩意境界。

作者簡介

董必武像董必武像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