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在過去的單校劃片政策之下,優質學校附近的學區房就被炒得甚囂塵上,比如北京,有的學區房價格躥到每平方米30萬元的天價,不少家長經濟負擔巨大。不少家長型買家留意學位房。作為搶手貨的學位房近年來價格一直上升,甚至有學位房在市場限購限貸的情況下,價格在5年內仍翻了一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各地房價出現環比下降態勢,而一些城市的學位房卻成為“房堅強”,逆勢上漲,甚至供不應求,從炒房變成炒“期權”。比如,廣州市越秀區的學位房,在市場限購限貸的不利條件下,價格在5年內仍翻了一番,令人咋舌。可見,學位房實際上是一種任性的教育股票,看似很“牛市”,其實只不過是家長“拼房擇校”的一種尷尬困境。原因
教育部門禁止小升初跨區擇校,目的是為了根治“擇校費”頑症,避免學生無序跨片流動,確保免試就近入學。然而,對於這項維護教育公平的善政,一些家長並不領情——如果戶口不在名校學區內,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機會。於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家長便採取“拼房擇校”等非常手段,瘋狂砸錢“搶”學位房,“擠”進名校學區內,為孩子在名校“占坑”。可以說,這是一種變相的跨區擇校行為,同樣有違教育公平。義務教育階段的名校之爭,在各地展開了烽火狼煙之勢。在禁止跨區擇校的背後,“拼房擇校”等怪招頻出,擇校費仍然暗流洶湧,學校、家長、乃至社會,均為功利教育而瘋狂。特別是,不少地方寧可默許“拼房擇校”,也不願促進學校均衡發展。對於地方官員來說,擁有極少的重點名校,就是一項光鮮而實惠的政績工程;炒熱學位房,則更有巨大的經濟利益。此外,不願意均衡發展教育資源,還與權力自肥有關。雖然多校劃片極有可能讓學區房降溫,但也要防止擇校熱從拼房轉入拼爹。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且分布不均衡,使得家長不惜砸鍋賣鐵,也要購買學區房。如果多校劃片讓他們不能拼房了,那就只能又轉向拼爹,尋找關係,打點學校,確保孩子能讀到一所好學校。
建議
“拼房擇校”的問題,儘管公眾廣為詬病,但是,僅把這個問題的板子,簡單地打在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門身上,顯然有失公允;而僅把解決這個問題的希望,寄托在地方政府的層面,也是不現實的。禁止跨區擇校,不僅是解決利益分配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應該從維護義務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發。因為義務教育階段,依照現有的《義務教育法》,是一個普惠的、非選擇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階段,也是政府必須提供的一個基本公共服務職能。若想徹底打破“拼房擇校”利益格局,必須從國家層面進行制度的頂層設計。換言之,“拼房擇校”倒逼教育均衡發展。各地應加大力度平衡現有的義務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傾斜,縮小校際差距。如果學校的教育資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擠破頭往少數幾所學校扎推了,都選擇就近入學了,道理就這么簡單。特別是,改革現行的教育考評機制,才是破解“拼房擇校”困局的良方。如果評價一個地方的教育政績,不是看當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學率如何,而是看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大小,以及使薄弱學校的數量,與教育政績成反比,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門,就會真心實意地去抓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