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
拼孩子 ,在人口眾多、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社會環境下,比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程度更讓人瞠目的是家長們無處不在的糾結和焦慮。“入園難”、“幼升小難”、“小升初難”,在白熱化的升學競爭面前,“變態”的親職教育反而成了常態。
現實現象
“拼爹”與“拼孩子”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拼”,但二者的不同點在於“拼”的對象不同,“拼”的目的不同,“拼”的後果及社會影響也不同。
“拼爹”,“拼”的對象是爹,親爹也好,乾爹也罷,只要是個有本事的“爹”,就可以拿出來一“拼”,“拼爹”說白了就是拼權拼錢拼關係拼資源。相對於“拼爹”,“拼孩子”則不同,“拼孩子”“拼”的對象是孩子,“拼孩子”的是無奈的爹,小時拼自己,長大拼孩子,之所以“拼孩子”,是因為當爹的沒錢沒權沒資源,唯一可拼的只有孩子,“拼孩子”既是寄託自己的理想與希望,更是“望子成龍”的真實寫照。
有些高知家庭,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很高,可是有些人不一定文化素養就高。高知、高薪家長的“心病”一點兒都不少,他們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產生焦慮,也更容易把這些負面的東西傳遞給孩子。
那些一邊領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做皮紋測試,一邊背著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變態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職、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員。有些高知識人群從小縣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全靠自己一個人考過來的,所以覺得孩子將來要成氣候就得拼學習,他小時候沒人給他創造更好的條件,現在他有這個能力了,所以要讓兒子上最好的學校。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報了早教班,現在周末要上美術課、圍棋課、鋼琴課、外教英語課,很多高學歷的父母希望自己成功的經驗更容易被複製給孩子。
人群區分
很多人都說工人或農民背景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沒那么苛刻,他們往往要求孩子“考上大學”就行,而高學歷的家長“考上大學”背後的要求可能就是清華、北大、哈佛、耶魯。所以很多人說高學歷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追溯原因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家長對孩子最樸素的期待,而高學歷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期待之所以成為強烈的、不可釋懷的焦慮其實還源於他們有能力對社會有更清醒的認識,更能現實地看到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距。中國的俗語“龍生龍,鳳生鳳”其實更符合“三高”家長的心理期待,他們最怕的就是“鳳凰窩”里飛出個“三黃雞”。
教育力量和成長力量的相互消耗也許就是讓家長和孩子都焦慮的根源。而一些高學歷父母自認自己是教育的成功者,對自己的教育觀念更加執著,他們的痛苦往往也更深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