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沈從文故居和墓地

拜謁沈從文故居和墓地

湖南西部的鳳凰古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一條如青羅帶的沱江繞城而過,江旁南華山麓,點綴著許多古建築群和苗族、土家族特有的吊腳樓,使鳳凰古城分外妖嬈迷人。這裡歷史悠久,自古人傑地靈,有著有中國鄉土文學之父之稱的我國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就出生在這座古城裡。

原文

沈從文故居與墓地 沈從文故居與墓地

秋高氣爽,桔子紅了的時節,我懷著敬仰的心情,來到山清水秀的鳳凰古城拜謁了沈先生的故居和他的墓地。

沈從文故居在鳳凰古城南中營街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巷內,一座小巧的四合院,光陰也過百年了。普普通通的一所民宅,瓦檐下的清幽卻是獨有的。沈先生寫的《邊城》用過的大理石貼面的木桌放在西屋雕花的窗下,光彩照人。我仿佛看到沈先生還在伏案寫作。他晚年愛用“禿筆淡墨”書寫,字寫得非常勁秀。東廂房的牆壁上懸掛著多幅裝裱的字,全是真跡,難得一見。有一個橫披,是沈從文那篇有名的《談寫遊記》。汪曾祺先生說沈先生“不大用稿紙寫作。在昆明寫東西,是用毛筆寫在當地出產的竹紙上,自己折出印子。”仔細觀察,此幅《談寫遊記》,好像也是這樣寫出來的。沈先生一生寫了許多著作,在故居擺放的只有不多的幾種。

東屋放了一些用舊的櫥櫃,皆閃著暗紅的漆色。近窗處有一把老掉牙的藤椅,纏著線,不捆著點兒,早就散架了。這是沈先生唯一的躺椅。故居老照片上,沈先生坐的就是它。汪曾祺先生說他的這位沈老師“自奉甚薄”,是一句大實話。

離開沈從文故居之前,我站在故居正屋中間久久注目肅立。那兒擺放著一座沈從文形象文雅而謙和的半身漢白玉雕像,雕像的上面貼著一幅沈從文的速寫像,雕像前安放著從北京護送來的沈先生魂歸故里的骨灰盒。這使我思緒萬千,肅然起敬,我誠心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乘一葉扁舟,順水朝南岸的聽濤山漂去,沈先生的墓地就在那裡。船在靜靜的江水中游移,水浪輕響。兩岸諸峰搖綠如舞,真是幽翠極了。萬名塔、遐昌閣和我國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的奪翠樓各以風姿迎人。有兩個兒童,分立小舟首尾,笑嚷著,以篙擊水,全不怯怕。我好像是看見了那個常常進出學塾,在山坡溪岸野玩的少年沈從文。他說“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跑。”沱江的粼粼光影融入他的生命,他的靈感無不發自於水。水一旦浸注筆端,就瀉出美麗而浪漫的文章。有人能熟誦沈先生的話:“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鳳凰的姑娘,仿佛皆為沈先生用文字畫出來的夢境傾心。我把手伸入舷側的江水裡,柔滑的碧流從指縫間軟軟地淌過。多年前,沈先生的夫人張兆和女士就是坐著這樣的小船,把沈先生的一些骨灰細細地撒入沱江中的。我望著溫柔清澈的波浪,眼睛濕潤了。

沈先生長眠在沱江邊的聽濤山中,臨水極近。沱江秋水拍山流過,大約是可以聽見驚濤之音吧。說是墓,其實就是一塊立在山林深處的五彩石,周圍鋪了一些江邊的鵝卵石,旁植幾株幼松和萬年青。五彩石,取故鄉的山,上面刻錄沈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思我思索,可認識‘人’。”我好像聽見沈先生在用湘西口音說話。背面,是沈先生的姨妹張充和女士的一幅輓辭:“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從文 沈從文

字是晉人小楷,是張充和寫的,詞亦是她擬的,是嵌字格,非常貼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這位四妹對三姐夫沈二哥真是太了解了。從16字中,可以讀出一個很深的意思:從文讓人。沈先生不是道家,他的性格是在沅水邊形成的,生命中也就必不缺少水的德行——兼容並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在人生種種艱辛境遇中,他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來看這個世界的一切。

沈先生雖是唯讀過國小的人,他用一支筆打出一個天下而為世人所讚嘆。他成為一個大作家,一個大學者,真是神乎其人! 取女媧氏補天的五彩石來鐫他的墓銘,是再合適不過了。

黃永玉先生特地在他的表叔沈從文先生的墓地,親自書寫並刻制一塊特殊的石碑:“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古城的優秀兒女們,戰死的魂歸故里,沒戰死的,都要落葉歸根……

——田野

(選自《當代學生》2009年Z2期)

相關人物介紹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上文作品與《邊城》相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