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拔牙齒](/img/8/035/nBnauM3X2IjNwAjM4gzN4MTMzUTMwQTO5EzMxADMwAzM4IzL4c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世紀50年代,拔牙齒原因最多的是齲齒、牙周炎,隨著牙體、牙髓治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因齲齒拔牙齒者減少,牙周炎仍是拔牙齒的常見原因。下頜最後一個磨牙阻生,常有牙齦蓋覆,在牙齦與牙冠面之間形成一個深袋,易儲存細菌與食物,引起冠周炎,並反覆發作,為根除其痛苦,常需於炎症消退後拔牙齒。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要求牙齒整齊、美觀,為使前牙排齊而拔除一、二個前磨牙叫做減數拔牙齒,是矯正上前牙列不齊的常用方法之一。
適應證
![拔牙齒](/img/a/621/nBnauM3X3cjNwUDN4MTMygDNzUTM2YDMxMTM1QTNwAzMxAzLzE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根尖病:不能用根管治療、根尖切除等方法治癒。
(3)牙周病:晚期,無法取得牙的穩固和固位。
(4)牙外傷:根中1/3折斷一般為拔牙適應症。
(5)錯位牙。
(6)額外牙。
(7)埋伏牙、阻生牙。
(8)滯留乳牙影響恆牙萌出者。
(9)治療需要:因正畸、修復、腫瘤累及而需要拔除的牙。
(10)病灶牙:引起頜骨骨髓炎、牙源性上頜竇炎等局部病變的。
(11)骨折累及的牙:視具體情況應儘量保留。
手術步驟
消毒、麻醉、分離牙齦、挺松、拔除、紗卷壓迫止血。
主要拔牙齒器械為骨膜分離器(為分離骨膜或牙齦之用)、牙挺和牙鉗。
拔牙齒時,一般採用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作傳導或浸潤麻醉。近來多用改進後的高速渦輪手機拔除阻生牙,它不僅切割速度快,易於將根冠橫斷,分別取出,而且具有耐腐蝕、耐高溫的特點,能用高壓蒸氣、乾熱、煮沸等方法消毒,以避免造成交叉感染,特別是避免對B型肝炎的傳播。拔牙齒後不應立即漱口,不要以舌舐吮創口,禁用手指觸摸。2小時後,血塊凝結較好時,才可進食,一般以半流質飲食及軟食為宜,且勿用拔牙齒側咀嚼,進食後輕漱口,防止創口感染。
術後抗菌
拔牙齒後1~2天,創口有輕痛屬正常現象,若疼痛加劇,則可能有感染。常見的併發症多為急性蜂窩組織炎、頜骨骨髓炎等。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引起,其次為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梭形桿菌等的混合感染。腐敗壞死性蜂窩組織炎主要是厭氧菌引起的混合性感染,比較少見。應針對病原菌使用抗菌藥,臨床常用的藥物有磺胺藥、青黴素、卡那黴素及慶大黴素等。卡那黴素用於治療耐青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或變形桿菌感染,但有可能引起聽神經和腎臟損害,故療程不宜過長(一般7~10天)。慶大黴素作用近似卡那黴素,毒性較小。
創傷癒合
拔牙齒創內充滿血液,約15分鐘即可開始形成血凝塊,數小時後牙齦組織收縮,使拔牙齒創口變小,24小時後血凝塊逐漸有結締組織長入,3~4天后牙齦上皮由周圍向血凝塊表面生長並完全覆蓋,2周后逐漸有骨組織生長。 併發症及其防治 常見的併發症有兩種: 拔牙齒後出血 牙拔除後半小時吐出紗布卷,一般即不再出血。拔牙齒後1~2日內唾液中帶少量血絲是正常現象。若仍有明顯出血,即稱為拔牙齒後出血,絕大多數為局部原因引起,如牙齦撕裂、殘存碎骨片等,清除縫合後,再用紗卷壓迫止血;若為全身原因引起,應在局部處理同時,根據病因進行治療。
乾槽症
![拔牙齒](/img/4/731/nBnauM3XxQjN0gTNwQTMygDNzUTM2YDMxMTM1QTNwAzMxAzL0E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用碘仿海綿置入拔牙齒創內可以縮小拔牙齒創,保持血塊的存在及防止感染。也有人提出用抗血纖溶芳酸預防乾槽症。治療乾槽症時,在局部麻醉下徹底清創,即以鑷子夾取小棉球蘸3%過氧化氫溶液,反覆擦拭牙槽骨壁,將粘著的腐敗壞死物徹底清除。然後緊密填塞碘仿紗條。這樣可以促進乾槽的早期炎症消退和肉芽生長,徹底隔離外界刺激。絕大多數患者治療一次後,疼痛基本消失,不需換藥,10日後即可取出紗條。
禁忌症
![拔牙齒](/img/8/6e8/nBnauM3XxIjM0kDOxQTMygDNzUTM2YDMxMTM1QTNwAzMxAzL0E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體內凝血過程有障礙,故有出血傾向。拔牙後出血難止,會引起大出血而發生生命危險。而白血病患者,由於極易發生感染,拔牙後的創口也可成為一個感染灶,從而導致嚴重的全身性感染,且難以控制。因此,這些病員患牙病時,應作保守治療,禁忌拔牙。
(3)月經、妊娠、哺乳期:婦女在月經期原則上應當避免拔牙,因為月經期間牙槽可能發生代償性出血。但在月經期拔掉已經鬆動的牙,對病人沒有多大影響。一些“根深蒂固”的牙齒,如阻生牙或埋伏牙,則應等月經過後拔除。有資料顯示,女性在月經周期的第10天左右拔牙最為適宜,此時傷口癒合比較快,不易發生細菌感染。有人認為妊娠期間一律不可拔牙,因為可能導致流產。但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在妊娠3~7個月拔牙比較安全,對妊娠沒有什麼不良影響。在這個期間拔牙,還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在拔牙前一天和拔牙當天,肌內注射黃體酮10毫克。②拔牙麻醉劑中不可加腎上腺素。③麻醉必須完全,止痛效果要好。對有習慣性流產或習慣性早產史的病人,在妊娠期間禁止拔牙。哺乳期完全可以拔牙,有人說這個時期拔牙,會使乳汁分泌中斷或減少。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臨床實踐表明,對乳汁分泌沒有影響。但不要服用抗菌藥,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可以通過乳汁可能對嬰兒產生影響。服避孕藥期間,避孕藥可使體內的纖維蛋白分解增加,使傷口不能形成良好的血凝塊,病菌容易乘虛而入造成感染,影響傷口癒合。
(4)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極其肝病活動期。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由於肝功能不好,使參與凝血過程的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的含量減少,有出血傾向,拔牙後的創口會出血不止。因此,給這類病人拔牙前應補充適量的維生素K,促進凝血酶原合成,以補充纖維蛋白原的不足,才能避免發生意外。
(5)惡性腫瘤以及精神病的發作期應避免拔牙。
(6)糖尿病症狀未被控制以前。
(7)劇烈的運動、勞動後,飲酒之後不宜拔牙。
(8)有普魯卡因麻醉藥過敏史者(有的可改為指壓、針麻)。
(9)感冒炎症期的患者拔牙也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