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索[作曲家-拉索]

奧蘭多·迪·拉索(又稱奧蘭多·拉絮斯、羅朗·得·拉絮斯)(Orlando Di Lasso,1532–1594年),佛蘭芒作曲家。當時最具創造性、最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之一。另有藥物名稱也之與同名。

人物簡介

Orlando Di Lasso Orlando Di Lasso

Orlando di Lasso (1532~1594) 法國佛蘭德樂派第三代作曲家,1532年生於蒙斯,1594年6月14日卒於慕尼黑,童年為蒙斯聖尼古拉教堂唱詩班歌童,由於他嗓音優美,曾被附近的合唱團誘拐過3次。12歲到義大利,先後在西西里、米蘭、那不勒斯等地生活,1553年在羅馬聖約翰.拉特蘭大教堂任合唱指揮。1555~1556年旅居安特衛普,出版了他的第1批作品。1556年末到慕尼黑,在巴伐利亞公爵的教堂任歌手,1563年任樂長直到逝世。在這期間,他於1574年曾訪問巴黎,受到查理九世的禮遇,同年到羅馬,教皇授予他“金馬刺騎士”的稱號。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封他為貴族。

拉索是佛蘭德樂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推崇古希臘羅馬和當代詩人的著作,並採用其詩詞進行創作。拉索是為音樂神童,熱情幽默,富於才智,很早便出版經文歌、牧歌及尚松專輯。他的作品有2000首以上。他的大型彌撒曲有57首(多數無伴奏),大多採用民間曲調,富於戲劇性,色彩華麗濃郁。同時寫有經文歌1200餘首,其中516首編入歌集《音樂巨著》。又創作為數甚多的世俗音樂如牧歌、村歌、法國歌謠曲、德國歌曲,鮮明地表現出世態風俗的場景。他善於利用生活中的音調,運用音量層次和音色的變化,形成一定的造型效果(如最受聽眾歡迎的《回聲》)。他的法國歌謠曲、義大利村歌、德國歌曲等都極富民族色彩。

如果把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看成是中世紀以來聲樂復調藝術發展的頂點,那么,把拉索成為文藝復興音樂的集大成者是毫不過分的。

職業生涯

1594年6月14日卒於慕尼黑,童年為蒙斯聖尼古拉教堂唱詩班歌童,由於他嗓音優美,曾被附近的合唱團誘拐過3次。12歲到義大利,先後在西西里、米蘭、那不勒斯等地生活1553年在羅馬聖約翰?拉特蘭大教堂任合唱指揮。1555~1556年旅居安特衛普,出版了他的第1批作品。1556年末到慕尼黑,在巴伐利亞公爵的教堂任歌手,1563年任樂長直到逝世。在這期間,他於1574年曾訪問巴黎,受到查理九世的禮遇,同年到羅馬,教皇授予他“金馬刺騎士”的稱號。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封他為貴族。

個人作品

奧蘭多·迪·拉索(作曲家)的作品幾乎全是聲樂。共有2000多首。其中有彌撒曲。經文歌。聖母歌和世俗音樂作品。如義大利的牧歌。法國的尚松,德國的利德等。拉索的作品輕鬆活潑通俗易懂。富有人情味。聞名的作品《我這窮人》將人聲與器樂伴奏多線條交織。互相呼應。可謂曲盡其妙。拉索的作品非常具有生活的情趣。在他的歌詞中經常體現出他的風趣與性格。《我這窮人》中的歌詞便這樣寫道;我這窮人。幹了什麼事。娶了個女姣娘。我假如不娶該有多好。一定可以想像我們天天吵架從桌上到床上。

在奧蘭多·拉索的聲樂作品中。無伴奏合唱《回聲》是流傳最廣的一首。由於它的聲樂上具有較難的演唱技巧,又有好的演出效果,所以世界上許多有名的合唱團都喜歡演唱它。這首歌傳入我國之後,已經譯配成中文。

當我們聽合唱音樂會的時候,有時會聽到一首名叫《回聲》的無伴奏合唱。那奇妙、和諧、遙相呼應的、動人音響,往往使你有置身在群山幽谷之中的感覺,領受到與大自然對話的歡樂,內心無比寬廣、愉快。假如你猜想這首歌是現代或近代人創作的,那可惜了。它的作者是十六世紀尼德蘭作曲家奧蘭多·拉索。他比貝多芬早二百四十年,比人們你之為“十二平均律之父”的巴赫,還早一百五十年呢!

《回聲》這首無伴奏合唱,是拉索用義大利威尼斯所特有的雙重四部合唱形式寫成的。它不僅是音樂會上的出色曲目,也是音樂院校練習學生合唱的良好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