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折柳贈別習俗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相關詞條
-
折柳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
唐朝-折柳 詞源 折柳緣由 寓意 文化內涵 -
折柳送別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詩詞中,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寓意 文化內涵 -
灞橋折柳
古代灞橋,一直居於關中交通要衝,它連線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唐朝...
柳的典故 柳可辟邪 柳意 -
折柳橋
著名古橋折柳橋位於四川省簡陽市城區西北部。折柳橋看似普通,卻有一段意韻深長的歷史故事。在更名為折柳橋之前,名為“情盡橋”。
折柳橋 -
折柳格
柳格,又名灞格。典出《三輔黃圖》:灞橋在長安城東,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柳諧音為留,以示挽留之意。本格謎底為七字以上,與神龍格相反,須將謎底前面二字...
簡介 釋例 -
插柳
插柳是一種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簡介 傳說 由來 漢人風俗 詩詞選錄 -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此詩是公元815年作者被貶赴任途中對其摯友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一詩所作的深情回答。全詩結構...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霸陵折柳
霸陵折柳:霸陵,地名,亦稱:霸上,因霸水而得名。漢文帝劉恆死後在此築陵,故稱霸陵。在今陝西長安縣東,附近霸水上有架橋,稱霸橋,為東遊客旅必經之處。故漢唐...
霸陵: 《三輔黃圖》卷六記載: -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是唐朝時期劉禹錫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格律分析 作品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