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的典故
柳,《本草綱目》載:“一名小楊,一名楊柳。”[3]王象著《群芳譜》解釋為:“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條長軟,葉青而狹長。其長條數尺或丈余,裊裊下垂者名垂柳木,木理最細膩。”柳作為文學作品中的離別意向最早大概始於《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這裡詩人賦予了柳的離別意象,開後世意象之先河,此離別意象盛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唐宋的沉澱和凝固,成為這一時期文壇和現實生活中的一大奇葩。“楊柳多短枝,短枝多離別。贈遠屢攀折,柔條安得垂,青春有定節,離別無定時。但恐別人促,不願來遲遲。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朱顏與綠柳,並在離別期。”人們不禁要問,嬌柔細柳何以堪負如此之重?世人又何以如此青睞於它?
古人鍾情於柳,當然與柳自身的特點以及從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義有關。“多情自古傷別離”,重情重義的中國人從“柳”與“留”的諧音中,發掘了柳的留別、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與情緒之“緒”諧音,柳絲之“絲”與相思之“思”諧音。於是古人將依依惜別的情懷寄託於嬌柔細柳。贈柳、詠柳也就常常帶有希望離別之人能夠留下來的美好心愿。“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回首望君柳絲下,揮手別君淚難休”。古人用柳枝的隨風飄搖表示別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
在古人的傳統心理中,弱,才可愛可憐;柔,才嫵媚優美,柳以其柔長枝條,漫漫飛絮,喚起並契合了多少離人的思緒斷腸,在古典詩詞中,柳不僅表達了離別之情,還表達了相思之情和悼亡傷古等意象。李賀《致酒行》:“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4]表達了離別後家人盼歸的心聲。晏殊《木蘭花》:“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因物及人,又借柳思人。姜夔的《長亭怨》借柳抒情,又推己及物,使柳樹帶上了人的心情。隋無名氏《送別歌》:“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諷喻隋煬帝巡幸不歸。白居易《隋堤柳·憫亡國也》:“大業年中煬天子,積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陰一千三百里。……後王何以鑒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樹。”[5]在這裡,柳代表的是亡國樹,是亡國的象徵。隋堤柳、隋宮柳也就往往成為悼亡傷古的原型。要之,柳被賦予了多種意象,然而在諸多的意象中,離別是柳承擔的最主要的意象,是故里和親情的象徵,行人遊子不僅能夠藉以慰藉羈旅異鄉的寂寞孤旅,而且能夠時常激發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古人在賦予柳諸多的使命中,初意也可能只是與“柳”、“留”諧音有關,對離別者戀戀不捨的挽留之情而已。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折柳送別升華為一種離人的共同心聲,唱和出他們的離別愁緒。
柳可辟邪
柳具有祛禍辟邪的作用。中國古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出行遇凶”心理,且古代交通不便,古人遠遊便多帶有生離死別的成分。遠行的人們在告別親友前往陌生之地時,都會帶上親友贈送的象徵惜別的吉祥物——柳條。在這裡柳不僅具有深切挽留之意,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祛禍辟邪的作用。同時柳又富有藥性,因此被古人視為長壽祛邪的吉祥物。
我們從柳的名稱如“人柳”、“鬼柳”中也可以看出柳所帶有的辟邪色彩。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蠆毒。”民間也有清明插柳的習俗,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一頂自汴京郊外掃墓歸來的轎子,上面插滿了柳條枝,可見宋代此風俗之熾盛。民間還有“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等俗語。此外也有清明時節貼柳於鬢之俗,稱為“柳葉符”,點明了柳的符籙功能。這些均能映證折柳贈別的辟邪寓意——行人帶上它,可以使鬼魅望而生畏,遠遠地躲開,來確保旅程的平安。
中國民眾信仰佛教,對佛教中的形象具有深深的敬畏和崇尚心理,佛教故事中南海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即為一手托淨水瓶,一手拿柳枝,為人間遍灑甘露,祛邪消災。因此,柳在一般民眾的心裡也都被視為吉祥物,所以,離別贈柳可以使親人遠離鬼怪的騷擾。這些雖然迷信,但它的確寄託了親人們祝福平安的美好心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折柳贈別習俗的形成。
柳意
柳是極易成活的植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從柳的名稱我們可以推斷出柳是一種極易成活的植物,如“楊柳”、“垂柳”、“蒲柳”、“澤柳”、“河柳”、“山柳”、“人柳”、“鬼柳 ”“觀音柳”等[6]。“澤柳”、“河柳”、“山柳”都說明柳適應性很強,隨處都可以生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詩中所描述的“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暗合了親人希望遠在他鄉的遊子有著堅韌的生命力,能夠隨遇而安。因此,人們折柳送別不僅有留戀之意,還有祝福之意。異鄉隨處可見的楊柳的倩影,是親友們送別之時折下的,遊子們親手插上的家鄉柳,寄託了多少離愁和思念。李商隱《楊柳枝》“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留歸”。[7]離別之時將柳條折為兩截,一截贈送遊人,表祝福,一截留下來,盼遊人早歸。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也就蘊含著“春意常在”的美好祝願。
折柳贈別與古人重視離別的心理有關,由於柳條細長柔軟易繞,所以古人借它來表達柔情縈繞和感情綿長之意。臨別以柳相贈,更是表達了無盡的懷念與相思。
【注釋】
[1]《全唐詩》卷四百九十四
[2]《全唐詩》卷三百七十二
[3]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部》.第35卷
[4]《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一
[5]《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七
[6] 李暉《唐代折柳風俗考略》.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7]《全唐詩》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