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醪河

投醪河

投醪河,又名勞師澤,亦寫作簞醪河。從浙江省紹興市鮑家橋至稽山中學的投醪河河段,東西長251米,寬約7米,至今保存完整。勾踐在公元前473年出師伐吳雪恥, 三軍師行之日,越國父老敬獻壺漿,祝越王旗開得勝,勾踐“跪受之”,並投之於上流,令軍士迎流痛飲。士兵感念越王恩德,同仇敵愾,戰氣百倍,人百其勇,無不用命,奮勇殺敵,終於打敗了吳國。投醪河亦由此長傳不朽。

歷史背景

投醪河 投醪河

那是在春秋中國時期,吳國與越國交戰。越王勾踐被俘回國以後,立志發憤圖強,艱苦奮鬥。他惟恐自己貪圖安逸,消磨了報仇雪恥的志氣,使睡在柴草堆上,還在室內掛上一隻苦膽,每天睡覺前都要看看它,吃飯時也先嘗嘗它。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就這樣,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兵強馬壯起來。這時他決心報仇雪恥,收復失地。當越王勾踐將要伐吳,大軍啟程之日,越國父老送了一壇"黃酒"為越王餞行,預祝越王旗開得勝,凱旋而歸。勾踐接了酒後,心想:要打敗吳國雪恥復國,必須和兵士同甘共苦。為了激勵兵士,他如願開了誓師大會,並將父老送來的美酒倒進這條河裡,然後,命令兵士迎流而飲,以鼓舞士氣。

沿岸地區

投醪河 投醪河

“悠悠鑑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如今,紹興縣以高達275億元的GDP列居浙江縣級市前三,浙東地區第一。紹興市GDP位於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之後列第四。是全國十強市,十強縣雙十強成市。也是全國著名的全球紡織城與世界紡織品貿易中心。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紹興出名人,是魯迅、周恩來、竺可楨、秋瑾、王羲之、陸游、蔡元培、馬寅初等名人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鑑湖越台名士鄉”(《七絕兩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面積8256平方公里,人口434萬,其中市區面積339平方公里,人口64萬。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開放城市。面向新世紀,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遊大市,爭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達到目前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臥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遊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鹹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樑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紹興的市花是蘭花。

旅遊資源

投醪河,在市區解放南路鮑家橋東,一名簞醪河。因越王句踐在出師伐吳之前,為激勵士氣將父老相送的旨灑傾於此河,讓軍士迎流而飲而得名,故又稱勞師澤。河上架有多座平板石橋,促春二月,杏花細雨,小橋流水,詩情畫意,素為遊人所樂道。 投醪河西通府河,東連廟河。新建路南端(原名紅牆下)的小橋,將投醪河截成兩段。西段有六座平板石橋,橫枕在河上。河南是小屋群落,河北多為石庫台門,國民黨愛國將領陳儀老家就坐落在第三橋河沿(今為紹興縣人民廣播電台用)。第五橋是九板橋,橋南有三棵參天的老錢榆,為古河增添了無限綠意。第六橋有越王祠,後人為懷念句踐臥薪嘗膽的卓絕精神而立。今天,舊時的小橋仍在,還添了幾座水泥預製板橋,越王祠和錢榆則不箸存在,但河邊依然是岸柳成行,在艷陽下承沐春風。河南的小屋已改建為樓群,河北的台門也面目一新。前幾年,九板橋對過的一家銀行牆上,畫了一幅“投醪出征”的巨大壁畫,線條粗獷,色彩古樸,為古河又平添了一景。

投醪河東段,通過兩道石棚欄橫穿府學宮,成了學宮的內河。河上有低欄石橋,橋北緊連著泮池橋,橋南是凝重肅穆的大成門,門前有宮道,兩端各豎著一座牌坊,塗著大紅油漆的牌坊柱,築在1米來高的石台上。東牌坊刻著“德配天地”,西牌坊刻著“道冠古今“,字約有兩尺見方大。牌坊上有飛檐挑梁的瓦頂,在越中絕無僅有。府學宮立於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祀至聖孔子。民國廿一年(公元1932年),府學宮闢為稽山中學,牌坊在淪陷時被拆去。現在學校對面的望花小區,原系是一塊空曠的場地,想必越王曾在這裡屯兵操練。 投醪河出府學宮後匯入廟河,廟河上有一小橋,橋上刻著“文匯橋”三字,但當地人稱金剛廟橋。因河邊有韓文公祠,後改作了金剛廟,橋亦由此而易名。

投醪河兩邊植有垂枝楊柳,“楊柳岸曉風殘月”,盡收遊人眼裡。由於河水來自南大江,水色清澈見底,小魚像飛鏢一樣射來射去,碰在河底1米多高的水草上,水草就會裊裊娜娜地舞之蹈之。春日,清風徐來,河邊柳枝輕颺,樹影婆娑,河面吹皺一脈春水,此時此景,便是稽中八景之一的“投醪春色”。

相關詩詞

元代詩人徐天祜曾作《詠簞醪河》

往事悠悠逝水知,習流尚想報吳時。

一壺解遣三軍醉,不比夫差酒作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