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書名:技術賦權:中國的網際網路、國家與社會作者: 鄭永年 譯 者邱道隆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定價 45.00元
出版日期 2014-04
作者簡介
鄭永年(1962—),浙江省餘姚人。中國政治、社會問題與國際關係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里奇出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歷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助教、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後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克阿瑟基金會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和領域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地區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家制度和社會轉型;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中國政治與中央地方關係。本書賣點 網路問政、網路參政和網路反腐等已成為中國政治領域的關鍵字。
網際網路起到了打破“城堡政治”的作用,迫使官員開始回應社會的需求,增加了政治透明度和政治開放性。超越簡單的政策分析思路和簡單的二元對立思路,作者在這部著作中,對網際網路對國家—社會關係的影響建立起一種政治學的分析。國家與社會之間在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互動,並非全然是一種零和博弈,在雙方的互動中,有時候是國家勝出,有時候是社會勝出,而還有一些時候,是雙方得到了雙贏的結局,這時候,作者所稱之為二者“相互改造”的結局就出現了,國家得以藉助網路推動型社會運動來推動政治變革,改變現存的不合理制度和政策,改善自己的公眾形象,提升執政能力和水平;而社會群體也從這種變化中受益,得到了發展與進步的新機會。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作者對中國網際網路的歷史做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細緻又全面地觀察了中國網際網路對於國家和社會的影響,發現網際網路給中國的社會—政治變革帶來了新的動力。政府權力和社會力量在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公共領域中轉換。從大量的數據梳理和事實分析中,作者得出了四重的研究結論。首先,網際網路給政府和社會都增加了權力。網際網路在促進政治自由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政府更加開放、透明和負責任。第二,網際網路產生了大量的影響,高度分散和超越了政府權力的限度。第三,網際網路為政府和社會彼此間的契約和分離創造了一個新的基礎結構。第四,網際網路創造了一種政府和社會的回歸關係。政府和社會之間在網際網路上相互作用,最終重塑了政府和社會。編輯推薦
網路問政、網路反腐……網際網路在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越來強大的輔助角色。網民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博弈,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和後果?網際網路,會改變中國政治嗎? 是媒體評論 “如果你只有時間來閱讀一本有關中國網際網路的書,那么這本簡明扼要且可讀性極強的書將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中國問題專家麥康勉(Barrett McCormick)書籍目錄
“IPP文庫·中國研究譯叢”總序譯者序
英文版序言
致 謝
第一章 技術賦權的政治學:科學與民主
老問題,新答案
社會科學中的技術和政治
國家—社會關係背景下的網際網路
本書結構
第二章 信息技術、民族國家建設和社會運動
信息技術和民族國家建設
現代中國的“科學”思維觀念和技術民族主義
後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合法性和新技術民族主義
信息社會的形成
經濟、政治和社會
信息技術和社會運動
小結
第三章 監管機制
艱難的雙重任務
信息產業部的崛起:監管機制
政治性管理
有關網際網路的法律法規
實施網際網路控制
小結
第四章 網際網路、政治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
信息技術和政治變革
信息技術和公民參與
信息、集體行動和政治自由化
第五章 網際網路、公民參與和公信缺失
公民參與和集體行動
數字鴻溝、社會接受和公民參與
作為公共領域的網際網路
公共機構的信任缺失
作為民眾表達工具的網際網路:案例分析
小結
第六章 互動戰略、集體行動和政治結果
集體行動的成與敗
互動戰略的重要性
網路集體行動
小結
第七章 信息技術、國家-社會關係轉型和政治變革
信息技術和政治變革
政權變革
精英的政治變革觀
政權變革的三種方案
信息技術和政權變革的外部力量
信息技術和自下而上的革命
政治自由化與國家和社會的相互改造
從不可能到無可避免
圖表目錄
參考文獻
索 引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