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宮拾薪求學

13遂:於是。 豕。 經。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畫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因此,《後漢書》是二人的合作之作。

原文

漢之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據《後漢書》改寫)

譯文

漢朝承宮,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年紀八歲,替別人放豬為生.鄉里(的)徐子盛, 給幾百個學生教授《春秋經》。承宮從他學舍前經過,很羨慕,於是就聽老師講經書,(老師)就留承宮在門下學習。為許多學生拾柴乾苦活,多年以來勤奮學習(而)不厭倦。

注釋

1 薪:木柴
2 孤:失去父親。
3 豕:豬。
4 廬: 房屋,此指學舍。
5 樂:羨慕。
6 執苦:乾苦活。
7 就:靠近
8 廬:學舍。
9 為:替。
10 息:休息。
13因:於是
12 授:教。
13遂:於是。
14請:請求。

文言知識

豕。一千多年前,我們祖宗所寫的“豕”,就是指“豬”,“豬”是“豕”的異體家。“豬”是以後才有的字。“豚”是指小豬,有時也泛指豬。

文化常識

經。儒家把《詩》、《書》、《禮》、《易》和《春秋》五部書稱為經典著作,俗稱“五經”,故又稱《詩經》、《書經》、《《禮經》、《易經》與《春秋經》。以後又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稱為“四書”。 自宋朝以後,“四書五經”是讀書人必讀的書,科舉考試的題目也出在這些書里。

啟發與借鑑

為了求得學問,承宮什麼事都肯乾,這就是苦學。

思考與練習

一、詞語解釋
1.為人牧豕 為:替
2.宮過息廬下 息:休息 廬:學舍
3.因就聽經 因:於是,就
二、句子翻譯
1、以《春秋經》授數百人。
給幾百個學生教授<春秋>。
2、樂其業。
看見那些學生在講習誦讀,很喜歡。
3、執苦數年,勤學不倦。
上山打柴,吃盡苦頭,幾十年里,就精通了這本經書。
三、內容理解
1、文中表現承宮家境平寒窘迫的語句是‘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其在文中的作用是 :襯托承宮好學的精神
2文中表現承宮刻苦學習的語句是‘ 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這對我們的啟發是: 為求得學問,要不怕苦的精神

要點引導

這是一則感人至深的勤學故事。八歲的幼童承宮經受幼年喪父的苦痛,放豬的勞作,然而為了能“聽經”,自願為數百人拾薪,而且數年如一日,不中斷,不懈怠,沒有強烈的求知慾是難以支撐的,令人不禁為之動容,喝彩。
通過具體的行動表現人物的個性是這篇短文的顯著特點之一。文中除了結尾處點明“勤學不倦”外,都是以承宮一系列行動:從“牧豕”到“息廬下”,進而“就聽經”、“留門下”,雖“執苦”卻“不倦”,從而使好學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