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缽行腳

托缽行腳

“缽”是出家僧人必備之物,為比丘十八物之一。“托”,指出家僧以手持缽,乞求布施。“行腳”,和尚要“行腳”,即走路,倒是中國佛教的美德。到了近代,由於物質的豐富,這一托缽行腳的制度更是被普通人所遺忘。

基本信息

主要特色

“缽”的佛教常識“佛制比丘,三衣一缽”——佛教中,缽是出家僧人必備之物,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缽又稱缽盂,梵語PATRA,為缽多羅略稱,僧人出門乞食時之食具。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不得隨意改變。缽只可盛放食物,不得存放任何其他物品,包括金銀寶物等。佛陀用石缽,大眾僧用瓦缽,外道則用木缽。缽的傳說,佛陀成道後,四大天王各獻一石缽,佛陀因四天王同時獻供,為視平等,同收四缽,運用神通,合四石缽為一缽,樣子大小等同。石缽的分量很重,雖為一個,重量卻與四缽相同。這是佛制之乞食法門,日中一食,充飢之法,正意味佛法不離世間覺的寫照,修行不得脫離五欲六塵,而面對塵欲以煉心、修心、證心之功,以達心境自在為趣向。
“托”,指出家僧以手持缽,乞求布施。佛陀制定托缽,令出家眾不得從事生計營業,亦不可蓄存財富物資,惟以延續色身、長養慧命之故,出家眾為資養色身及令眾生種福田而乞食,其意義有二:一是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二是利他,為福利世人,給予眾生種福田的機會。乞食為出家僧眾清淨之正命,乞食時以維持生命為限,心不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唯以除舊疾,養氣力為要。
“行腳”,和尚要“行腳”,即走路,倒是中國佛教的美德。到了近代,由於物質的豐富,這一托缽行腳的制度更是被普通人所遺忘。

活動背景

2014年5月6日,佛誕日,來自杭州十大寺院及佛學院的300多名僧人托缽行腳,接受沿途信眾的慈善捐贈。托缽行腳源自2500多年前的印度佛教傳統,其意義之一是方便修道,二為福利世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