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蒜疙瘩
蒜疙瘩繫繩線編的一種飾物,綴於中式上衣則為紐扣,與扣門(紐襻)配伍成對。還可以作為荷包、扇子等的裝飾品。作為上衣紐扣,過去多用布條繰成帶子編結。後為方便美觀,有的改用機編線帶兒。
編制的方法
用材
打蒜疙瘩,可用皮條、繩線等,作為上衣紐扣則多用扣門兒帶。與布料經緯線成45°角,剪寬2厘米左右的布條。用針扎住布條的一端,別在炕席上,從布條兩條邊向中間折到搭接為度,再對摺在一起。穿針引線藏針腳將其繰成繩帶狀,稱扣門帶兒。用此作為編結蒜疙瘩的材料。
編結
用繩線或條狀帶編結蒜疙瘩,俗稱打蒜疙瘩。中式服裝盛行時,用蒜疙瘩作紐扣比較普遍。將一段繰好的扣門兒帶纏繞在食指上,食指與中指間的一段較長,約占3/5,稱為A;食指與編織人之間的一段較短,稱為B。A段向里纏住食指,然後折成環狀壓住B段,使B段在環狀中間。纏繞時,如果A在左,B在右,則向左折環狀;如果A在右,B在左,則向右折環狀。圖1系A在右B在左,A向右彎折成環狀,B從A彎環交點下向右,壓A挑A壓A,從自身(B)下穿過,再壓住A。這樣,繞在食指上的線就形成互相挑壓的兩個迴環。
打蒜疙瘩
將兩個迴環的帶子調整均勻,使挑壓間距大體相等。A線和B線均壓對方從下面、兩個“十”字中間穿上來,邊傳動邊拉緊,俗稱“撙”,直到勻稱結實為止。如果用蒜疙瘩作紐扣,則把纏在手指上的一段撙向兩端,使蒜疙瘩近似球形。如若作佩飾,就將纏在手指上的一段適當拉長,形成一個“耳子”,懸掛於被飾物上。被飾物如果是一體,無法穿入“耳子”,則打蒜疙瘩前先把繩線穿入被飾物孔中,再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