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手足心熱指手心、足心有發熱感覺,該病症名首見於《丹溪心法》第八十八,並指出火郁湯主之。手足心熱源於張仲景所著《金匱·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篇:“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躁,小建中湯主之”。本條論述陰陽兩虛的虛勞證治。陰虛生熱,則衄血,手足煩熱,咽乾口躁。《素問·調經論》中指出“陰虛則內熱。”可見手足心熱是陰虛生內熱的主要症狀之一,屬內傷發熱範疇。
導致內傷發熱的原因很多:正氣不足,精血津液耗損,陽氣虛衰,房室不節,瘀血內結,痰濁郁伏,情志久郁不暢,均可導致陰陽氣血虛損,逆亂而罹患種種內傷熱病。
附:
火郁湯:葛根、柴胡、白芍、甘草、防風、升麻、蔥白,又方:梔子、香附、白芷、蒼朮、半夏、川芎。
中醫套用
一、辨證論治
1、陰虛發熱手足心熱
本證以陰虛陽亢,水不制火,虛火內擾為主要病機。陰虛陽勝,虛火內熾,故見午後或夜間發熱,手足心熱或骨蒸潮熱;虛火上炎,擾亂心神則心煩少寐,多夢顴紅;內熱逼津液外泄則盜汗;陰虛火旺,津虧失潤,故口乾咽燥,大便乾結,小便黃少;舌體瘦小,舌質乾紅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徵。本證以午後潮熱,或夜間發熱,心煩少寐,口乾咽燥,舌質乾紅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治以滋陰清熱,方用清骨散加減。
2、火熱內瘀(氣鬱發熱)手足心熱
本證以情志不調,氣鬱化火為主要病機。肝主疏泄,藏血,喜條達,其經脈布於脅肋,貫於膈而通於乳。情志抑鬱,肝失條達,氣鬱化火或惱怒過度,肝火內盛,故見發熱;因為情志所傷,故發熱隨情緒波動而起伏;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故抑鬱不歡,胸脅脹滿疼痛,兩乳脹痛;嘆氣則氣機暫得舒暢,故喜嘆息;疏泄失常而血行不暢,故見婦女月經不調,經來腹痛;煩躁易怒為肝鬱化火之故;肝火爍津,胃腸有熱,故見口苦咽乾,大便乾結;舌質紅或舌邊紅、苔黃、脈弦數為肝鬱化火之徵。本證以低熱或潮熱,症狀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抑鬱不歡,喜嘆息,煩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治以疏肝理氣,清肝瀉熱,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二、現代醫家對手足心熱的新看法
關於手足心熱的分證論治,古籍中多從陰虛、瘀熱入手,現代中醫根據臨床實踐及實驗觀察,認為手足心熱主要見於陰虛內熱之人,但其他很多原因亦可導致本症狀,屬內傷發熱範疇,具體分證論治如下:
1、瘀血阻絡,日久化火可致手足心熱
瘀血內阻,久郁化火,這在中醫理論中早已成定論。然而,由此所產生的熱是否有手足心熱,卻論及者鮮見。程氏治療瘀血阻絡的案例,可以說是對臨床醫家在手足心熱臨床意義的認識上是一個新的啟迪。治以逐瘀通經,方可選用膈下逐瘀湯加減。
2、脾氣不足,中焦虧虛可致手足心熱
氣虛發熱,多年來一直是中醫學術爭論的問題之一。對此爭論的交點主要是圍繞氣虛為何能導致發熱?儘管對此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述己見。然而,就氣虛能夠使人發熱這一點的認識上卻基本大同,而且從臨床實踐中也認識到氣虛的確可致發熱,其熱型也不固定,有低熱,也有高熱,有午後熱,也可有手足心熱等,但無論何種熱型,它們均有其共同特點,即“煩熱則張”,且發熱往往與脾胃虛弱,納運失健症狀並見。治療中,通過補中益氣,甘溫除熱,不僅促使脾胃功能恢復,且發熱症狀也隨之而愈,方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3、心火亢盛,火熱內熾可致手足心熱
心火亢盛證候,屬單純的里實熱證,一般而言臨床表現應是一派實火內熾之象,如心胸煩熱,夜不成寐,面赤口渴,舌紅苔黃甚者舌體紅腫糜爛疼痛,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脈數有力等症。按照一般認識來看,本證似乎與手足心熱的症狀無緣。然而,心火亢盛所致手足心熱者臨床確也有之。治以清心瀉火,方可用導赤散加減。
4、食積阻滯,積久化熱可致手足心熱
食積不消,積久化熱臨床亦較常見,尤其兒科更是如此。因為,小兒形體嬌嫩,臟腑之氣未充,脾胃本自脆弱,加之小兒饑飽不能自制,故常易罹患飲食之傷。若食之過多,脾胃受累,則運化不及而停滯,日久可致發熱,其發熱的表現既可出現於午後,也可見於夜間,還可呈現手足心熱。臨床常用消食導滯,通腹瀉熱之法,不僅可以使停滯之積食祛除,同時亦可使伴見的各種熱象消退。方可選保和丸加減。
5、脾腎虛寒,血液虧虛可致手足心熱
脾腎虛寒,臨床一般以寒象及全身機能活動衰減為其審證要點。基於脾腎陽虛,脾的運化功能減退,血液化生無源,所以可繼發血液虧虛之病理形成。但是,按照手足心熱屬陰虛一般的理論來分析,手足心熱在虛寒性證候中似乎是難能出現。然而,臨床上病人的自我感覺卻是實實再再的,它的任何一個症狀,並不是以醫理符與不符來決定。治以溫補脾腎,養血調經之法。
6、濕熱交蒸,經絡閉阻可致手足心熱
濕熱交蒸,阻滯經絡,阻閉氣血,也可出現手足心熱。治以清熱利濕,通痹活絡。以二妙散合白虎湯加桂枝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