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手推車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的枯乾了的河底
手推車
以唯一的輪子
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
穿過寒冷與靜寂
從這一個山腳
到那一個山腳
徹響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
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
手推車
以單獨的輪子
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
從這一條路
到那一條路
交織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一九三八年初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38年初。當時,中國士兵在律北線、在殘壁廢壘間浴血抗戰,艾青為民族解放戰爭所振奮,從南方來到北方。在北方,他看到了抗戰的持久與艱巨,也目睹了黃河流域民生之多難。在這裡,有的人照舊窮奢浮佚,尋歡作樂,而人民——詩人的父老兄弟,則在生死線上掙扎;黃土地——民族與人民的母親,為悲哀的風捲去了春天的綠色和秋陽的光輝,凍結在裹冷與靜寂里。於是作者創作了這首詩以表現北方農民在戰爭年代的艱苦。
文學賞析
獨輪的手推車載著一個民族的悲哀壓過艾青的心頭,他真切感受到了北國人民的手推車裝載著的生活的沉重。於是,只有一個輪子的手推車成了北國人民生活苦痛的符號,它醒目而獨特,讓艾青無法漠視它。
詩的開頭,是乾涸的母親河,黃河流過的地域已坦露出無數的枯乾了的河底。悲涼而沉重的氣氛沉沉壓下來,手推車正是在這樣陰暗的天穹下,以惟一的輪子發出刺耳驚心的尖音,表達著北國人民的悲哀和控訴。那隻惟一的、單獨的輪子,“穿過寒冷與靜寂”,“穿過廣闊與荒漠”,穿行的車轍織出一幅以悲哀為經緯的北國人民苦難生活圖。
艾青的詩歌風格再一次在這首詩中表現出來。詩歌平白曉暢,在看似乎靜的、不動聲色的詩句之下掩藏著深沉的情感,仿佛是火山即將爆發之前的寧靜,蘊含了翻天覆地的能量。北國人民的悲哀在一片寂靜中化為獨輪手推車不堪重荷的尖音,這種不屈不撓的,“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又似是暗示了某種平靜下的潛流。
全詩結構錯落有致,散文化的篇章布局安排使全詩具有獨特的隨心所欲的韻致。在謀篇布局上再一次顯示艾青作為一個繪畫出身的詩人的匠心。兩段詩分別是兩幅畫,兩幅浸透著北國人民的悲哀的、色調陰沉的畫,幾組意象如“枯乾·了的河底”,使“天穹痙攣的尖音”,“冷雪凝凍的日子”,“貧窮的小村”,“車轍”,“獨輪的手推車”,“寒冷與寂靜”,“廣闊與荒漠”等等,其情感基調與色彩是山致的,共同渲染出壓在北國人民頭上的沉沉的悲哀,在這死一般的寂靜中,惟有獨輪車固執的尖音,,暗示著某種終將爆發的反抗。艾青不愧為一個造境的高手,只幾組意象便形象地勾勒出一九三八年的北國人民的生活圖畫。畫面凝重深沉,很容易讓人讀出艾青蘊含於其中的對與他血脈相連的人民的深沉的愛。因為有愛,所以他感受到的悲哀和苦痛才格外地沉重,甚至凝成一幅幅流淌不動的畫。
名家點評
原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牛漢《艾青名作欣賞》:“詩的整個藝術情景和氛圍與黃河兩岸土地和人民沉重的悲哀十分一致,它們之間似乎有著某種內在的親緣。詩的沉重感,絕不是逃亡者的哀傷,更不是旅遊者廉價的同情,是一個戰士痛切的感情和準備戰鬥的熱忱。”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現代文學研究室主任袁勇麟《文學欣賞與創作》:“‘手推車’作為客觀事象,只是詩人傳達悲哀思緒的煤介,詩所寄寓的深廣的憂憤,要遠遠超出手推車的事象本身。”
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常務理事許霆《中國新詩自由體音律論》:“這首詩第一節在縱直推進的節奏中完成一個圓滿的情感流程,充分體現了自由詩體普遍的運動生長特徵。”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年),浙江金華人,現代文學家、詩人。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二十餘年。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