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拽法

手拽法為古代治療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手法,從其描述上來看,類似於今天《中醫骨傷科學》中關於髖關節前脫位的正骨手法,髖關節脫位分前脫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在復位手法上有所區別,故在治療時,當先辨明脫位情況。

解讀

手拽法為正骨手法,適用於髖關節脫臼的整復。令患者坐下,助手立於患者背後,雙手由患者腋下繞至胸前抱著不動,醫者雙手緊握患肢腿膝用力拔伸,如感到髖關節滑動聲,即已復位。該手法類似於現代《中醫骨傷科學》中對髖關節前脫位的復位手法。

髖關節脫位古稱“胯骨出”、“機樞錯努”、“大腿根出臼”、“臀骱出”等。髖關節為杵臼關節,髖臼較深,髖臼周緣附有關節盂緣軟骨,可容納股骨頭的2/3。關節周圍有堅強的肌肉保護,故一般不易脫位。髖關節脫位有前脫、後脫及中心脫位之分,以後脫位多見,多見於青壯年男性。

中醫套用

一,髖關節脫位體徵

1、後脫位的體徵

患肢呈屈曲、內收、內旋和短縮畸形,患側臀部和股骨大粗隆異常突出,在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後上方可觸及股骨頭。患肢不能主動活動,在作外展、外旋動作時呈彈性固定。X線檢查可見股骨頭位於髖臼外上方。

2、前脫位的體徵

患肢呈外展、外旋及輕度屈曲畸形,並較健肢為長,有時在腹股溝處可觸及股骨頭,患肢不能主動活動,被動活動時引起疼痛和肌痙攣。X線檢查可見股骨頭在閉孔內或恥骨上支附近。

3、中心脫位的體徵

股骨頭移位不多者,診斷較困難,只有局部疼痛、腫脹及輕度活動障礙,若髖臼骨折形成血腫,則患側下腹部有壓痛。多數病例需經X線攝片才能確定診斷。

二、各種髖關節脫位的現代手法復位

1、髖關節後脫位:患者仰臥,兩助手分別固定骨盆和健側下肢。術者握住其下肢,徐徐屈髖、屈膝至90°,以鬆弛髂股韌帶和膕繩肌,然後用雙臂套住膕窩部向上牽拉,使股骨頭接近關節囊破裂口,在向上牽拉的同時,輕輕晃動傷肢,促使股骨頭滑入髖臼,當感到股骨頭滑入臼內或聽見明確的響聲後,表明已復位。

2、髖關節前脫位:患者仰臥,一助手按住骨盆,另一助手握住小腿,屈膝90°,以鬆弛膕繩肌,逐漸使患肢外展和外旋並用力向下外方牽引,術者用手掌向髖臼方向用力推送股骨頭。通過牽引及直接推送,使股骨頭滑回髖臼,當聽到彈響時表明已復位。

3、中心脫位:中心脫位常合併髖臼底的粉碎骨折及骨折片的移位,一般認為以骨牽引逐漸整復為好。脛骨結節或股骨髁上牽引為治療中心脫位最常用的方法。牽引時間8~12周,3個月後開始負重行走。

三、復位後檢查

復位後,將患肢輕放,與健肢並齊,比較雙側肢體長度是否相等,再托住膕窩部進行各種被動活動,若無障礙,說明復位已成功。X線攝片可證實。

四、固定方法

一般用皮膚牽引或沙袋制動。髖關節後脫位,應使患肢維持在輕度外展內旋位固定3~4周。髖關節前脫位在皮膚牽引時,必須使患肢維持在內收、內旋、伸直位。髖關節中心性脫位可以在外展,下肢中立位牽引6~8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