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講究“三光”(盆光、手光、面光,光就是乾淨)、“三不沾”(面不沾盆,面不沾手,面不沾案板)。揉面講究的是勁要勻,用的是手掌,但使的卻是全身的勁。對,就跟打太極拳的要領差不多,你要是沒幾下子,不一會胳膊就酸了、麻了(可以當成健身)。擀麵要做到一塊拳頭大的麵團,擀得薄厚均勻,還不能沾在面板上。犁面更講究,前面幾道工序都是為最後一道服務的,面要犁得寬窄相同,像一道道整整齊齊、密密麻麻的白色帶子,拎起來不能有碎的、斷的。
再來說說臊子麵的臊子和湯。肉臊子用的是帶皮的五花肉,洗淨切成小丁狀備用,油燒至八成熱,把大料(八角)、姜塊、蔥段爆香,將肉丁倒入鍋里炒至微微發白,加入料酒、老抽、糖,翻炒上色後再加入醬油、鹽、少量的水,燒開後改至小火慢燉30分鐘,起鍋時加入雞精即可,如喜歡吃酸、辣,可自加醋、乾辣椒調成酸或辣味肉臊子。湯是敲碎的大棒骨熬了幾個小時的高湯,在湯中加入黃花、木耳、西紅柿丁、小豆腐塊煮至湯開。將煮好的麵條放入碗中(最好是大老碗——象盆一樣大的粗瓷碗,一般碗沿上還有幾個缺口),澆湯後再依次放入肉哨子、雞蛋餅丁、蔥花、香菜、油潑辣子。(摘錄自王茜部落格)
相關詞條
-
歧山臊子麵
歧山臊子麵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飽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麵食,主要原料是精白麵粉、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
製作工藝 臊子麵的傳說 臊子麵的來歷 陝西淳化 -
素臊子麵
素臊(sào,不讀shào)子面是陝西省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的一種傳統特色面,為西府(寶雞)名小吃。臊子麵歷史悠久,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麵最為正宗。...
原料配方 製作方法 -
臊子[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
臊子——萬能的面醬,也就是臊子。陝西特色 臊子是一種特殊的做法,多用於吃麵,香和回味無窮是它一大特色。 臊子做法其實不難,其實就是將肉切丁,加以各種調料...
定義 引證解釋 陝西臊子 新野臊子 秀山臊子 -
臊面
臊面是甘肅張掖有名的傳統小吃。與外地的臊子麵無論是從口味還是做法上都不同。甘肅張掖市民的傳統早餐,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味道醇厚辣香,吃完回味無窮,多與韭菜...
菜名 特色 -
岐山臊子麵
岐山臊子麵是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
由來 製作方法 歷史 現狀 -
手工蒿籽面
流行於寧夏衛寧平原漢族民間的一種麵食。古時中衛、中寧兩縣佛教盛行,民間居士及信仰佛教只吃素食的人比較多,由此而有了這一傳統麵食。
製作方法 發展足跡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面的故事 -
面[詞語釋義]
面,讀作:miàn。面字從“一 + 自”,從囗(wéi)。“一 + 自”表示“鼻子及其附近”。“囗”指“外圍”。“一 + 自”與“囗”聯合起來表示“人臉...
字形字意 詳細釋義 詞性變化 今義 食品 -
噪子面
噪(sào)子面西北地區漢族傳統麵食。本義是嫂子面。岐山是嫂子面的發源地。傳說古時周王朝西遷岐山後,當地某戶娶了個聰慧的媳婦,不僅操行過人,而且心靈手巧...
簡介 傳說 吃法 具體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