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來源
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compressa(L.f.)R.Br.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0(2)卷
1.扁穗牛鞭草(禾本科圖說)牛鞭草(廣州植物志),馬鈴骨、牛仔蔗、牛草、鞭草(廣東)圖版65:4-6
Hemarthriacompressa(Linn.f.)R.Br.Prodr.207.1810;Merr.inLingn.Sci.Journ.5:26.1927;廣州植物志838.1956;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800.圖749.1959,p.p.;Bor.Grass.BurmaCeyl.Ind.Pakist.161.1960;海南植物志4:464.圖1251.1977.——RottboelliacompressaLinn.f.Suppl.114.178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橫走的根莖;根莖具分枝,節上生不定根及鱗片。稈直立部分高20-40厘米,直徑1-2毫米,質稍硬,鞘口及葉舌具纖毛;葉片線形,長可達10厘米,寬3-4毫米,兩面無毛。總狀花序長5-10毫米,直徑約1.5毫米,略扁,光滑無毛。無柄小穗陷入總狀花序軸凹穴中,長卵形,長4-5毫米;第一穎近革質,等長於小穗,背面扁平,具5-9脈,兩側具脊,先端急尖或稍鈍;第二穎紙質。略短於第一穎,完全與總狀花序軸的凹穴癒合;第一小花僅存外稃;第二小花兩性,外稃透明膜質,長約4毫米;內稃長約為外稃的2/3,頂端圓鈍,無脈。有柄小穗披針形,等長或稍長於無柄小穗;第一穎草質,第二小花兩性,內外稃均為透明膜質;雄蕊3枚,花葯長約2毫米。穎果長卵形,長約2毫米。花果期夏秋季。產地分布
產於廣東、廣西、雲南;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田邊、路旁濕潤處,為一種雜草。印度、中南半島各國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生長特性
扁穗牛鞭草,根系發達,主要集中在30cm深的耕作層內,有長根狀莖,莖稈長達1-1.5m,匍匐地面,莖節著地生根,密時莖稈上生長,為根莖疏叢型;葉片條形,長15-20cm,寬5-7mm。總狀花序微扁,長5-10cm;小穗扁平,種子成熟易脫落。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微酸(pH5)的濕潤土壤。春季平均氣溫7℃時萌發,氣溫升高,生長加快,遇霜凍則上部枯萎,冬季休眠。種植技術
扁穗牛鞭草以無性繁殖為主,割取孕穗前的地上莖,按行距25-30cm,株距4-5cm斜放於栽植溝上,埋土至2-3節位,保持適當水分即可成活。雨季,用有1-2個節的莖段栽植。蓋土深3-5cm,10多天即可出苗。對氮肥十分敏感,當株高達60-100cm時即可刈割利用,留茬高3-5cm。春栽當年可刈割2-4次,第二年可刈4-6次,每公頃產青草75-113t,拔節中期刈割的青草含乾物質15.57%,乾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0.79%,粗脂肪1.99%,無氮浸出物49.0%,粗纖維31.28%,灰分6.94%。1、扦插前準備:整地略粗,但應確保地面平整,有利灌溉,促進苗期生長,其對水肥要求較高,每畝施有機肥2000公斤,磷鉀肥25公斤作底肥。
2、扦插量:250-500公斤/畝,每平方米密度為80-110株。
3、扦插方法:孕穗期以後刈割的地上莖作種莖,種莖可分成幾段,每段長為30-40cm,每段應具4個節以上,其中兩節以上埋入土中,行距20-30cm,株距3-4cm,可採取打窩扦插,也可開溝條插,扦插時一定注意種莖與土壤必須緊密結合。
扦插後管理:
(1)追肥:種莖成活後,可追施適量清糞水;拔節初期,畝施2.5公斤尿素;
(2)灌溉:扁穗牛鞭草不耐旱,在生長期需水量多,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區,應根據土壤乾濕度,進行合理灌溉。
(3)中耕除草:由於該草是無性繁殖,所以在苗期一定要注意田間無雜草,前期中耕時要淺不宜過深,這樣才能保證幼苗的生長,形成草叢後的中耕除草視田間雜草和土壤板結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