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所本底村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全村國土面積84.92平方公里,海拔1470米,年平均氣溫19.8℃,年降水量1250.8毫米,適合種植包穀、水稻、旱稻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5506畝,人均耕地2.05畝,林地89625.6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40.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506畝(其中:田210畝,地5296畝),人均耕地2.05畝,主要種植包穀、旱稻、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89625.6畝;荒山荒地32145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6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6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8.3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2戶(分別占總數的67.7%和67.7%)。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本村有車站和集貿市場。全村共有農用車3輛,機車6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39口。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有3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1.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3.6萬元,占總收入的60.98%;畜牧業收入19.4萬元,占總收入的27.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5頭,肉牛8頭);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2.8%;第二、三產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2.1%;工資性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農民人均純收入203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0人,在省內務工0人。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所本底完小(設在本村),中學生就讀到冷泉中學。距離中學18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人,其中小學生16人,中學生4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2戶,共鄉村人口227人,其中男性118人,女性109人。其中農業人口227人,勞動力193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0.88%(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1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36%;享受低保1人(人員名單附後),享受農村五保戶待遇1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委會衛生所設在本村,距離鎮衛生院18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16.13%。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92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202人,距離鎮中學1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1人,其中小學生202人,中學生49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9個黨支部,共有黨員53人,少數民族黨員53人,其中男黨員48人、女黨員5人。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及村委會委員組成,下設所本底、哨怒等1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8個,共有團員34人。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電力、道路不通,人畜飲水困難,基礎設施落後,嚴重製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眾修路、架電積極性高,但經濟有限,無力承擔修建費用。二、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支柱產業難以建立。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積極爭取上級的項目和資金,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修建公路,為經濟建設提供有力保障。二、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建立支柱產業,結合本地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業和養殖業,計畫種植蠶桑、烤菸、甘蔗、木薯7000畝,養豬7500頭、牛4500頭、羊2500隻。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1960元增加到214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