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
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搖籃。因此,振興教育被提上議事日程。1956年9月底,應《教師徒報》之約,魏巍寫了這篇《我的老師》。1959年,此文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春天漫筆》,後又收入《建國十年文學創作選<散文特寫>》。原文近四千字。作者在原文中,以兒童的眼光和心理回憶了他國小的三位教師:兇狠無情的柴老師、溫柔和藹的蔡老師和嚴厲粗暴的宋老師,抒寫了自己對蔡老師的摯愛,對柴老師、宋老師的畏懼。對比之中,鮮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對於教師這種崇高的職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正如魏巍所說:“假如沒有這樣的心,那么熱愛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也就成了空的。那些改進方法,對黨負責,編制教案,如此等等也就成為形式!”課文節選了以蔡老師為主要描寫對象的那一部分。寫作此文時,魏巍已經和蔡老師分別20多年了,但是,蔡老師溫柔美麗的形象、崇高的師德、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和那顆慈母般的‘心靈,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作者的心靈,作者也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老師作者說他在動筆之前,確實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或者說沉入到他的童年,對那時的兒童世界作了一番遨遊。那段生活已成為他“永遠珍藏在記憶中”的“珍寶”。尤其是寫蔡老師,又重新激動著他的感情。可以說那篇文章寫的是真情實感,作者要寫出他對教師職業的理解。他說:“在我想起他們的時候,也不免回想起我自己——當時一個孩子的一些甘苦。而這些甘苦,卻未必是他們能夠知道的。因為這些是存留在距成人很近又很遙遠的另外一個世界。”
原文
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國小時候的女教師蔡芸芝先生。
回想起來,她那時有十八九歲。嘴角右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在我的記憶里,她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
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在課外的時候,她教我們跳舞,我還記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裡,她把我們帶到她的家裡和朋友的家裡。在她的朋友的園子裡,她還讓我們觀察蜜蜂,也是在那時候,我認識了蜂王,並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愛詩,並且愛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她讀詩的音調,還能背誦她教我們的詩:
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
像這樣的教師,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她,怎么會不願意和她親近呢?我們見了她不由地就圍上去。即使她寫字的時候,我們也默默地看著她,連她握鉛筆的姿勢都急於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還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來,在那時卻占據過我的心靈。我父親那時候在軍閥部隊里,好幾年沒有回來,我跟母親非常牽掛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親常常站在一張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來,把兩個有象徵記號的字條卷著埋在香爐里,然後磕了頭,抽出一個來卜問吉凶。我雖不像母親那樣,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對派”們,常常在我的耳邊猛喊:“哎喲喲,你爹回不來了喲,他吃了炮子兒羅!”那時的我,真好像父親死了似的那么悲傷。這時候,蔡老師援助了我,批評了我的“反對派”們,還寫 了一封信勸慰我,說我是“心清如水的學生”。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裡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裡,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時候,我們就更不願離開她。我還記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看她收拾東西的情景。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裡,對你是多么的依戀!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么漫長!記得在一個夏季的夜裡,蓆子鋪在當屋,旁邊燃著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裡的什麼時候,我忽然爬起來,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親喊住我:
“你要去乾什麼?”
“找蔡老師……”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喔,我才醒了。看看那塊蓆子,我已經走出六七尺遠。母親把我拉回來,勸說了一會,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師啊!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
可惜我沒有上完初小,就轉到縣立五小上學去了,從此,我就和蔡老師分別了。
(至此,描寫蔡老師的部分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6課、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3課,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3課)
雖然這時候我同樣具有鮮明而堅定的“立場”,就是說,誰要說“五小”一個“不”字,那就要怒目而過,或者拳腳相見。可是實際上我卻失去了以前的很多歡樂。例如學校要做一律的制服,家裡又做不起,這多么使一個孩子傷心啊!例如,畫畫兒的時候,自己偏偏沒有色筆,臉上是多么無光啊!這些也都不必再講,這裡我還想講講我的另一位老師。這位老師姓宋,是一個嚴厲的人。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走不整齊,那就要像舊軍隊的士兵一樣遭到嚴厲的斥責。儘管如此,我的小心眼兒里仍然很佩服他,因為我們確實比其他學校走得整齊,這使我和許多“敵人”進行舌戰的時候,有著顯而易見的理由。引起我憂慮的,只是下面一件事。這就是上算術課。在平民國小里,我的“國語” (“語文”)比較好,因而跳過一次班,算術也就這樣跟不上了。來到這裡,“國語”仍然沒問題,不管作文題是“春日郊遊”或者是“早婚之害”,我都能爭一個“清通”或者“ 尚佳”。只是宋老師的算術課,一響起鈴聲,就帶來一陣隱隱的恐懼。上課往往先發算術本子。每喊一個名字,下面有人應一聲“到!——” ,然後到前面把本子領回來。可是一喊到我,我剛剛從座位上立起,那個算術本就像瓦片一樣向我臉上飛來,有時就落到別人的椅子底下,我連忙爬著去拾。也許宋老師以為一個孩子不懂得什麼叫做羞慚!
從這時起,我就開始抄別人的算術。也是從這時起,我認為算術這是一門最沒有味道的也是最難的學科,像我這樣的智力是不能學到的。一直到高小和後來的師範,我都以這一門功課為最糟。我沒有勇氣也從來沒有敢構想我可以弄通什麼“雞兔同籠”!
並且敘述著他們的時候,我並不是想一一地去評價他們。這並不是這篇文章的意思。如果說這篇文章還有一點意思的話,我想也就是在回憶起他們的時候,加深了我對於教師這種職業的理解。這種職業,據我想——並不僅僅依靠豐富的學識,也不僅僅是依靠這種或那種的教學法,這只不過是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他有沒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假若沒有這樣的心,那么口頭上的熱愛祖國羅,對黨負責羅,社會主義建設羅,也就成了空的。那些改進方法羅,編制教案羅,如此等等也就成為形式!也許正因為這樣,教師——這才被稱作高尚的職業吧。我不知道我悟出的這點道理,對我的教師朋友們有沒有一點益處。
作者簡介
魏巍出生於鄭州東大街魏家胡同。家庭出身城市貧民。從小就在街上挎著籃子賣香菸補貼家用。就讀於鄭州東大街關岳廟國小(一座破廟改成的免費平民國小,即現在的創新街國小),受到年輕女教師蔡芸芝(入選過中國國中語文課本的散文《我的老師》的女主人公)的薰陶和影響,得到了文學啟蒙,從此喜愛上了文學創作。國小畢業後,升入鄭州的簡易鄉村師範。不久,父母先後去世,魏巍作為孤兒被本家伯母收養。抗戰爆發後,在紗廠做工養活全家的二哥失業、作家魏巍本人失學。而在鄭州“民眾教育館”里結識的大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後脫離革命的黃正甫,建議魏巍去延安上抗大。拿著黃正甫寫的推薦信,魏巍帶著家裡給的15元錢與老師給的3元錢,乘火車到西安,找到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但吃了閉門羹,原因是他沒有共產黨地下組織出具的介紹信。魏巍看到八路軍辦事處門旁牆上貼著八路軍第115師軍政幹部學校在蒲縣招生的廣告,又向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打聽了一下這個學校和抗大的區別,得到的回答是差不多。趕到蒲縣時發現115師軍政幹部學校已經轉移到臨汾趙城縣馬牧村。再趕到臨汾時,遇到閻錫山二戰區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正在招生,魏巍當時就知道這是閻錫山在和共產黨爭奪青年。繼續徒步走到趙城馬牧村找到了115師軍政幹校投考。入學時把名字從“魏鴻傑”改為“魏巍”。入學一個月後,115師軍政幹校併入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再一個月於1938年初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轉到延安編進抗大,魏巍編入抗大三期政治隊學習。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12月,作為八路軍記者團的成員,來到晉察冀邊區,被分配到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編輯科當幹事,編輯《抗敵副刊》(後改為《抗敵三日刊》)。1939年5月初,日軍對北嶽抗日根據地實行大“掃蕩”,晉察冀軍區機關轉移反掃蕩,機關幹部疏散分別深入到戰鬥部隊加強基層力量,魏巍被分到骨幹老紅軍部隊出身的第一軍分區第一團第一營當文化幹事,直接參加了雁宿崖戰鬥和黃土嶺戰鬥,並從事詩歌創作,開始使用筆名“紅楊樹”,其意為楊樹是歌唱的樹,紅色代表革命,“紅楊樹”就是為革命而歌唱。
後調到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政治部任通訊幹事。作家魏巍45年815日本投降後任冀中七分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教育科長,經歷了整個華北解放戰爭與平津戰役。北平解放後,被任命為華北野戰軍騎兵第六師第十六騎兵團政委,率部進軍陝西、寧夏,參加到解放大西北和剿匪鬥爭。
1950年5月,從寧夏奉調回京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學校教育科副科長。12月,第一次赴朝調查了解美軍戰俘的情況,隨後留在了戰地採訪部隊。
1951年3月,從朝鮮回國調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4月11日,《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頭版底欄發表,立即在全國以及朝鮮戰場的志願軍內部產生極其強烈的反響,鼓舞了部隊的鬥志士氣,推動了國內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熱情。“最可愛的人”就成為志願軍、解放軍的代名詞。毛澤東讀後批示“印發全軍”。這篇文章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成為教材,至今已近六十年。
從1950年到1958年,魏巍三次赴朝。在志願軍撤離朝鮮的時候,他寫了《依依惜別的深情》等文章。這些朝鮮通訊後來結集出版為《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
1953年,魏巍開始為表現抗美援朝的長篇小說《東方》做準備,開始專職創作,併到鐵道部長辛店二七機車車輛廠以黨支部副書記的身份深入生活。
1957年魏巍參加編寫《華北解放戰爭史》;1961年受領任務編寫《鄧中夏傳》。1965年越南戰爭升級後,周恩來派出中國作家訪越代表團,由巴金任團長,魏巍任副團長,從中越邊境友誼關一直深入到北緯十七度線,採訪戰爭中的越南社會軍民。魏巍寫下了《人民戰爭花最紅》一系列的越南戰地通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魏巍受到了衝擊,被民眾組織批判二十三次,已寫了四十萬字的《東方》手稿也被沒收。1967年10月魏巍要求到京西門頭溝煤礦工人階級中勞動鍛鍊。
1978年,被任命為北京軍區文化部長,後來擔任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聶榮臻元帥傳記組組長。這一時期,是他文學創作作品盛出的時期。1979年《東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並於1982年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東方》發表以後,又創作了反映紅軍長征的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反映抗日戰爭的長篇小說《火鳳凰》及大量的散文和文論作品。
1982年中央決定出版元帥傳記系列書籍,北京軍區負責組成聶榮臻傳記組,魏巍被任命為聶榮臻元帥傳記組組長。先是根據聶榮臻的口述回憶組織撰寫了《聶榮臻回憶錄》,爾後又繼續組織撰寫了《聶榮臻傳》。
曾任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朝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會長。
魏巍,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小說家,原名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1920年6月生於一個城市平民家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完了平民國小、高小,並上了簡易師範。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在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1938年到延安軍政大學學習,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直生活在戰士們中間。解放戰爭時期,他在行軍作戰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除散失的詩作外,都編入了詩集《黎明風景》。魏巍早期的詩歌熱情、深沉,充滿戰鬥精神。
1950年冬, 他隨志願軍到了朝鮮前線,寫了著名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戰士和祖國》、《年輕人,讓你的青春更美麗吧》。特別是《誰是最可愛的人》,選材嚴謹、開掘深刻,深深地打動了人們,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從1954年起,他還創作了不少散文和雜文,分別編成《幸福的花兒為勇士而開》和《春天漫筆》兩個集子。
1958年志願軍凱鏇時,他寫下了抒情散文《依依惜別的深情》、《在凱歌聲里》,1963年又發表了文藝隨筆《路標》。這篇佳作思想深刻、感情濃烈、文字洗鍊,標誌著他創作的新階段。197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東方》,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1992年他又創作了長篇小說《地球上的紅飄帶》。
揭示中心
在敘事時,融進濃烈的感情,在敘事過程中,又畫龍點睛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熔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點。如在較詳細地敘述蔡老師為“我”排解糾紛一事後緊接著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裡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蔡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使這種樸素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同時襯託了蔡老師的偉大的人格。在敘述“夢中尋師”之後,作者用了一個感嘆句、一個疑問句,兩個比喻句抒發了對老師強烈的思念之情:“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師啊!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從這些例子不難看出,適時地使用反問、排比、比喻等方法進行抒情議論,能夠使讀者受到強烈感染。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要教導學生緊緊抓住這些句子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文中蘊含的依戀、思念、熱愛老師的感情。作者把自己對蔡老師的濃濃深情蘊含在敘述事情過程中的平平實實的字裡行間,通過傳神的細節描寫,將最動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物形象豐滿,情感細膩深刻。如“假打真愛”的場面,“從來不”“僅僅有一次”“好像要”“輕輕地敲”這些詞語說明蔡老師即使在生氣的時候也並沒有真打我們的意思,這僅有的一次假裝生氣,寫出了老師的“嚴”與“愛”,也表明了蔡老師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現了蔡老師的溫柔、熱情、深愛學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寫出“我”的本能與調皮;“大夥笑了,她也笑了”中兩個“笑”字表明了十分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再如假期惜別時的場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一句中“默默”兩字寫出孩子與自己喜愛的老師依依惜別的深情,這是孩子送別的動人場面,這是孩子表達依戀的方式,沒有話語只是默默觀察,只希望能在老師身邊多呆一會兒,只希望能多看老師一眼,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動作,靜態的描寫,濃濃的情意勝過千言萬語。還有“夢中尋師”更表明了學生依戀老師的程度,只有夢境才能滿足“我”的心愿。這心理、這感情、這思念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正像作者說的:“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這些傳神、細膩的描寫,無一不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師生之情。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表現了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美好品德。
這篇課文15個段。作者是循著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這條感情線索來抒寫的,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國小時候的女教師蔡芸芝先生”,由此展開對蔡老師的回憶。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敘述七件事,顯示蔡老師熱愛學生的美好心靈,抒寫了“我”敬愛、感激、依戀老師的情懷。
第一層(第2—8自然段)寫了五件事,由課內寫到課間,由校內寫到校外,表達了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真摯感情。
第二層(第9—14自然段)詳寫了排除小糾紛、夢裡尋師兩件事,寫出了愛戴老師、依戀老師的深情。
第三部分(第15段)呼應開頭,再次流露出思念老師之情。
《我的老師》共記敘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寫得概括,後兩件事寫得具體。前面寫蔡老師的五件事,從面上概括體現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中心,這五件事是依據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順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對“我”的影響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逐漸把文章推向高潮。後面寫孩子愛老師的兩件事,披露了孩子內心裡對老師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襯了蔡老師對學生的愛。第六件事詳寫,對孩子來說,不知父親死活,又遭同學奚落,這是難以承受的打擊。老師的支持、鼓勵,使“我”感受到溫暖,對老師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裡,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而詳寫第七件事“夢中尋師”,使孩子對老師的愛達到更高的境界。這七件小事,從課內寫到課外,從校內寫到校外,從平時寫到假期,從學習寫到生活,師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選事例豐富多彩,而內容絕無雷同之感。而在兒童時代,那些零碎的、具體的、直觀的材料往往會讓兒童們終身難忘。本文就選取了這樣的符合兒童記憶特點的材料構文,材料選擇很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