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590年末的伊斯坦堡,國王蘇丹秘密委制一本偉大的書,頌揚他與他帝國的榮耀。他找來當時最優秀的四位細密畫家——高雅先生、“蝴蝶”、“鸛鳥”和“橄欖”——以歐洲的風格為此書作畫。在原教旨主義盛行的當時,這是一項危險的計畫,被視為異教主義。為此,畫家們只有暗中進行繪畫。
此時,離家十二年的青年黑回到他的故鄉,並與他深愛的初戀情人、姨表妹謝庫瑞重逢,而黑的姨父正是奉命為蘇丹繪製抄本的長者。不久,秘密作畫者之一的高雅先生被發現死於深井中。隨後,黑的姨父也慘遭殺害。兇手究竟是誰?蘇丹要求黑與反對繪製該書的畫坊總監奧斯曼大師在三天內查出結果,否則全體受罰。而線索就藏在書中未完成的圖畫某處……在眾人合力下,他們找出了兇手——“橄欖”。“橄欖”在逃竄途中被黑的情敵哈桑殺死,而書最終沒有完成。
作品目錄
《我的名字叫紅》 | |||
01我是一個死人 | 02我的名字叫黑 | 03我是一條狗 | 04人們將稱我為兇手 |
05我是你們的姨父 | 06我是奧爾罕 | 07我的名字叫黑 | 08我是艾斯特 |
09我,謝庫瑞 | 10我是一棵樹 | 11我的名字叫黑 | 12人們都叫我“蝴蝶” |
13人們都叫我“鸛鳥” | 14人們都叫我“橄欖” | 15我是艾斯特 | 16我,謝庫瑞 |
17我是你們的姨父 | 18人們將稱我為兇手 | 19我是一枚金幣 | 20我的名字叫黑 |
21我是你們的姨父 | 22我的名字叫黑 | 23人們將稱我為兇手 | 24我的名字叫死亡 |
25我是艾斯特 | 26我,謝庫瑞 | 27我的名字叫黑 | 28人們將稱我為兇手 |
29我是你們的姨父 | 30我,謝庫瑞 | 31我的名字叫紅 | 32我,謝庫瑞 |
33我的名字叫黑 | 34我,謝庫瑞 | 35我是一匹馬 | 36我的名字叫黑 |
37我是你們的姨父 | 38奧斯曼大師就是我 | 39我是艾斯特 | 40我的名字叫黑 |
41奧斯曼大師就是我 | 42我的名字叫黑 | 43人們都叫我“橄欖” | 44人們都叫我“蝴蝶” |
45人們都叫我“鸛鳥” | 46人們將稱我為兇手 | 47我,撒旦 | 48我,謝庫瑞 |
49我的名字叫黑 | 50我們兩個苦行僧 | 51奧斯曼大師就是我 | 52我的名字叫黑 |
53我是艾斯特 | 54我是一個女人 | 55人們都叫我“蝴蝶” | 56人們都叫我“鸛鳥” |
57人們都叫我“橄欖” | 58人們將稱我為兇手 | 59我,謝庫瑞 |
創作背景
激發帕慕克寫作這本書的是伊斯蘭細密畫。帕慕克把細密畫裡不可勝數的細節都放進了小說。
伊斯蘭細密畫藝術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埃及卷物上的描繪和希臘化時代的藝術以及拜占庭時期一些為手抄經典和科學書籍裝飾所用的插圖。伊斯蘭細密畫藝術,直到公元8世紀才開始出現。在整箇中世紀,細密畫這一藝術形式在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已普遍流行,多是用單一、精細、規範的線條在書籍、徽章、象牙板和手抄本上畫一些微型的肖像畫或裝飾畫。
人物介紹
黑
在外漂泊12年歸來的主人公黑捲入一場暗殺、愛情糾葛以及繪畫風格和宗教信仰的爭端之中。 “黑”是整個故事的串線人物,以他的聲音“我的名字叫黑”出現的敘述次數最多,一共12次,占了全書的五分之一。但是讀完《我的名字叫紅》,黑作為故事主角,其形象卻始終模糊不清,借用帕慕克自己的說法,讀者“仿佛是透過布滿水汽的窗戶”觀看黑的一舉一動,能感受到他身上的氣息,卻始終看不清他的面孔。黑是所有故事的見證者或親歷者:他與謝庫瑞的愛情,他負責姨父大人手抄繪本的編寫,他與奧斯曼大師為偵破殺人兇手而一起在皇家寶庫閱覽歷代細密畫之精品,他逐一拜訪每一位細密畫家,他最終找到了兇手。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始終是個被動的存在:他的愛情需要謝庫瑞的精心籌劃,他負責姨夫大人的手抄本而他本人並不是細密畫家,他找到了殺人兇手卻被殺人兇手所傷。當一切結束時,黑的身體殘廢了,並且始終無法擺脫憂傷。黑所經歷的一切顯然正是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的象徵。16世紀末的伊斯坦堡不得不面對威尼斯的衝擊,而且始終處於被動者的地位,經歷這場衝擊之後的伊斯坦堡就像故事中的男主角黑一樣,身體遭受到重創,變成了一座充滿了憂傷的廢墟,從而使後來的聽故事者奧爾罕過得也“並不快樂”。至此,讀者總算明白了帕慕克將故事男主角取名為“黑”的良苦用心了。
謝庫瑞
黑的青梅竹馬戀人,故事敘述者之一。在黑拜訪之後,其父慘遭殺害,在內外交困下與黑閃電結婚。之後在黑手刃兇手後與之共同生活。
蝴蝶
涉嫌的細密畫師之一,亦是故事敘述者。他認為“金錢與名聲是一個巧匠應得的權利,並且會讓他更醉心於藝術”。
橄欖
涉嫌的細密畫師之一,亦是故事敘述者。他對於藝術異常痴迷,為了藝術不惜奪走他人的生命。
鶴鳥
涉嫌的細密畫師之一,亦是故事敘述者。性格貪婪和憤世嫉俗,痴迷於對名利的追求,為了別人評價他的畫與以前的大師一樣,不惜在比賽中作弊。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謀殺、愛情和文化是該小說的三大主題。作為主線的故事並不引人入勝:一樁謀殺案,和一場費盡心機的偵破。引人入勝的是由此帶出來的另外一個世界。作者如同細密畫大師一樣,一點一點地描繪出了十六世紀的伊斯坦堡。
國王蘇丹為了頌揚他繁榮的帝國和富足的生活秘密委託黑的姨夫製作一本書籍。黑的姨夫計畫在這本偉大的書籍中精心繪製十幅細密插圖,他召集了當時四位才華橫溢的細密畫家來與他一起參與繪製這本重要的書。然而高雅先生這位畫家在書籍尚未完成之時死於謀殺,接著連姨夫也在家中被殺。在外漂泊十二年歸來的主人公黑因此捲入一場暗殺、愛情糾葛以及繪畫風格和宗教信仰的爭端之中。經過仔細辨認繪畫痕跡和分析推斷,黑最後成功地找出了兇手,如願贏得愛情。這部小說表面上是恐怖的謀殺加上纏綿的愛情故事,而背後卻蘊含著深廣的宗教和文化內容。
倘若按照推理小說的接受脈路來分析兇手橄欖的行兇動機,便會發現作者講述這個謀殺故事的愈圖。作為殺人兇手的橄欖才華橫溢,是一個極端虔誠的藝術信徒,作者賦予他崇高的藝術信仰, 並讓他因為這種信仰而崩浪。他堅守奧斯受大師的繪畫思想,堅信傳統細密畫規則能使自己流芳百世,渴翅自己能按照古老的繪畫道路一順百順的走下去。他深知他所信仰的藝術法則正在遭受猛烈的衝擊,即將面臨演敗,但仍不能放棄對傳統的依賴。當另一位細密畫大師,他所敬仰的姨父大人熱愛上法蘭克畫法時,橄欖終乾全面失控。橄欖的命運其實隱喻普十六世紀伊斯蘭世界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作者以一系列藝術大師的毀滅,獻給土耳其一個優郁孤絕的靈魂,而正是這種憂鬱孤絕的色調,使土耳其與《我的名字叫紅》一起,站在了世界人民的面前。
藝術特色
《我的名字叫紅》故事中的所有存在物都在說話,所有的人,活人和死人,男人和女人,都在說話。敘述成了每個人的生存方式。被害者在一開始就滔滔不絕,婦人在夜裡在喃喃自語,老人在寶庫里喋喋不休,甚至連被畫出來的一棵樹,都在憤憤不平 。
《我的名字叫紅》不僅給讀者帶來了新奇感,而且使小說具有了音樂感。隨著敘述角度的不斷轉換,讀者的思路也被不斷地打斷、阻隔,直到整個故事結束,讀者通過重新思考回過頭來才能獲得對整個故事有整體系統邏輯的印象。這種敘事結構給讀者產生一種陌生化的藝術效果,故事不再成為敘述的重心,而故事的結構卻成了審美意蘊的載體。在敘事角度的不斷增加與變換中,產生各自獨立不相融合的眾聲喧譁的格局,增強小說敘事的感染力和詩學效果,由此帶來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的審美享受的效果。無疑《我的名字叫紅》的新穎而不晦澀的敘述模式和其蘊含的深廣的文化內容讓它不僅受到普通大眾的青睞且能榮登諾貝爾文學大獎的殿堂。
一、多元的限知敘述視角
小說技巧的全部複雜問題,取決於視點問題——即敘述者與故事的關係問題,而且小說的本質在於“全知全能的小說家”有意地從小說中消失,而又讓一個受到控制的“觀點”出現。小說作為一門重視敘事技巧的敘事藝術,敘述視角是其技巧的關鍵。敘事就是講故事,一個普通的故事要講得精彩,引人入勝,必須讓讀者感到身臨其境。
敘述者在講述故事的時候,必須和他要講述的故事中的人物即故事當事人的身份保持一致,就好像敘述者就是故事的當事人一樣。這樣敘述者從故事中人物視角出發,把所有的故事的當事人當做敘述者自己,以故事當事人的視角去觀察一切,體驗一切。這時採取的是限知視角的敘事視角,敘述者隨著角色的轉換而不斷地潛入不同的角色,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我的名字叫紅》該作品就很好地採用了多元化限知敘事視角,產生了真實而動人的效果。
(一)第一人稱的限知敘事
讀者翻開小說的目錄就會發現,書中所有章節的標題中都有一個“我”“我是⋯⋯”“我的名字叫⋯⋯”“人們都叫我⋯⋯”“⋯⋯就是我”,這部小說每一章無一例外地都是用第一人稱“我”來講故事。這就是敘述者把所有的故事當事人都當做自己來展開敘述。首先展開第一人稱敘事的是死人的講述。小說第一篇的標題就是“我是一個死人”,這部分由一個被推向枯井的死者給讀者講述故事,“如今我已是一個死人了,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屍,心臟也早已停止了跳動,但除了那個卑鄙的兇手之外沒人知道我發生了什麼事。”原本只覺得死者在平靜地講述自己被謀殺的故事,小說的這段開場白——死者的自我告白,場面新穎傳奇,又留下巨大的懸念。這種有限的第一人稱敘事,避免了全知全能敘事的缺陷,呈現出一種更令人信服的真實效果,扣人心弦。在接下來兇殺案的調查過程中,每一個人或物都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內心真實狀況。帕慕克沒有採用權威或看似客觀的語氣來敘述故事,而是在原有已知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當事人的講述透露了一些新的信息卻又不斷地對講述者進行視角限制,這種視角總是使信息限制在故事當事人所知的範圍之內而不斷造成懸疑,激起了讀者的期待心理,很好地營造了懸疑案的氣氛,受到普通讀者的歡迎。
(二)敘事角色的多元化
另外從目錄標題來看,該書共59章,雖然都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在講述故事,但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章都
是一個不同的人物(包括人和物)在講故事:“我是一個死人”“我的名字叫黑”“我是一條狗”“我,謝庫瑞”“人們將我稱為兇手”“我是你們的姨父”等,全書共有20個角色,這些角色中不僅有活著的人如黑、謝庫瑞等在講活著的故事,而且還有死人“高雅”“姨父”等講述死亡後的故事,甚至還有細密畫中的角色——那些無生命之物:一條狗、一棵樹、一枚金幣等,連死亡、顏色、撒旦等,它們也以“我”的身份在講述故事。不管活人還是死者、動物、植物甚至抽象的顏色、死亡都成了這部小說中平等的敘述者,每章從不同的敘事視角去聚焦故事。作者運用各種聲音來講述,避免故事因始終採用第一人稱視角而造成的侷促和狹小,而是讓各種聲音進行自由傾訴。如在第28章通過兇手“橄欖”的敘述,讀者可以了解到他去姨父大人家並不是要再次殺人,仿佛是姨父大人的屢次刺激與挑釁才使他對姨父大人下手,殺人過程很簡單。接下來29篇通過被殺者姨父大人的敘述,讀者卻感覺到兇手的殘忍,死亡前夕的時間在放慢。這殺人與被殺的經過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需讀者自己辨別孰是孰非,小說蘊含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廣。
《我的名字叫紅》的各個敘述者雖然是在分別講述著各自的故事,然而各個角色卻又像接力賽跑一樣,下一個講述者講述的內容與上一節的內容恰好銜接緊密恰當而又不著痕跡。這些不同的敘述者不時向讀者一點點透露劇情和線索,引領讀者如探險般身臨其境地走進了一扇接著一扇的密門,完成了這個陰鬱、詭異的故事。這樣的一種敘述方式,無疑製造了重重懸念,很好地契合了這樣一個以兇殺案為主體的故事的氛圍。這種多元的限知敘述視角敘事方式打破了以往現實主義的全知全能的敘事傳統,更巧妙的是使《我的名字叫紅》沒有像許多西方現代小說那樣在強調敘事技巧時陷入晦澀難懂的尷尬境地。
二、圓中圓與倒敘的敘事結構
法國理論家熱拉爾·熱奈特認為敘事包含三個不同層次,“敘事的第一層含義,如今通用的最明顯、最中心的含義,指的是承擔敘述一個或一系列事件的敘述陳述,口頭或書面的話語。敘事的第二層含義不大普遍,但為今天敘述方面的分析家和理論家所常用,它指的是真實或虛構的、作為話語對象的接連發生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間連貫、反襯、重複等等不同的關係。‘敘事分析’意味著撇開把行動和情境告知我們的語言或其他媒介,對這些從本身考慮的行動和情境的總體進行研究。敘事的第三層含義看來最古老,指的仍然是一個事件,但不是人們講述的事件,而是某人講述某事(從敘述行為本身考慮)的事件。”
《我的名字叫紅》的敘述就是在不同的層次中展開的,最表層的就是兇殺案的調查,其次是黑與謝庫瑞久經阻隔而難得的愛情,最深層的就是兩種文化信仰的衝突。這多重的敘事層次就是在圓中圓的故事和倒敘的敘述模式之中展開。
(一)散開的敘述——故事中的故事
正是《我的名字叫紅》多元化的敘事視角使得《我的名字叫紅》的敘事結構類似於《一千零一夜》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結構,整部書有個三個大的故事即上文所說最表層的就是兇殺案的調查,其次是黑與謝庫瑞久經阻隔而難得的愛情和最深層的就是兩種文化信仰的衝突。20位不同的敘述者分別講述自己的故事,在多個敘述人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又不斷插入新的故事。在進行調查兇手的過程中主人公黑得知為了解一個年輕畫家多么優秀,奧斯曼大師會問其三個問題。於是黑揣著這三個問題分別拜訪了剩下的三位細密畫者,作者巧妙地安排了黑分別向他們三人一人問了一個不同的問題。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正好暗含了他們的價值觀。第12章“蝴蝶”講了三個關於“風格與簽名”的故事表達了他認為的風格與簽名的關係,黑順著這種思路從“鸛鳥”講的三個“繪畫與時間”的故事得出啟示,後面還有三個關於“失明與記憶”的故事。內容不盡相同,敘述卻大體一致,作者安排巧妙自然。正是這種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的敘述,使《我的名字叫紅》的敘事節奏不斷放緩,講述內容不斷向主故事之外的許多小故事散漫開去。最深層的文化衝突就蘊含在表層的愛情和謀殺故事之中。
另外通過這種小故事的引入小說插入了大量細密畫的知識,如細密畫的歷史和風格以及細密畫與威尼斯繪畫衝突等,向讀者展示了16世紀末西方法蘭克畫法對伊斯坦堡細密畫家的影響以及伊斯坦堡的細密畫師經過矛盾和掙扎逐漸接納法蘭克畫法的過程。同樣是細密畫師,蝴蝶追求金錢,顴鳥追求名利,黑追求愛情。在黑的愛情故事之外,其他細密畫師的故事組成了小說的重要衝突。在他們的坦言自述里,讀者慢慢明白謀殺不是簡單出於細密畫家間因才能引起的嫉妒積怨,也不僅僅由於細密畫師對於威尼斯透視畫法的抵制,而是兩個世界的“觀看”方式引起的衝突,正如死在井中的高雅先生所言:“我提醒你們:我死亡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駭人的陰謀,極可能瓦解我們的宗教、傳統,以及世界觀。”
(二)最後的收合——倒序的回憶
小說每章的敘述都是從敘述者自己的視角出發的,或者是自己的親見親聞,或者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這裡每個敘述者是根據自己的敘述需要和好惡而對敘述對象進行取捨、聚焦,而這
一切始終圍繞著一個共同的敘述核心——兩位細密畫大師的死亡及失蹤的最後一幅細密畫。我們知道敘事時間指的是在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情節演進的時間秩序。這裡的敘述時間就是一般破案順序:發現案情——偵查——互相較量——找到兇手。跟著這樣的敘述時間順序一直到小說最後一章,讀者才發現在最後一章“接下來的26年裡”之前的文字,敘述者所在的時間是16世紀末一個寒冷冬天的某個星期四。在謝庫瑞敘述的最後四頁紙,時間跨度是本書之最,而前面所敘述的整個故事才不過是發生在兩周之內。敘述者跳過了大量的時間,一下跨到了26年後的某天。通過謝庫瑞的敘述“我把這個畫不出來的故事告訴給了我的兒子奧爾罕,希望他或許能把它寫下來。”
整個故事由謝庫瑞的兒子奧爾罕記錄下來,該書就是奧爾罕憑藉著母親提供的信件、馬匹草圖和對往事的追憶寫成的故事。之前的所有敘述都發生在謝庫瑞將信件等交給奧爾罕之後。所有的敘述都是奧爾罕得到信件後對母親的往事的追述,而本書的最終敘述者其實都是奧爾罕一個人。
《我的名字叫紅》近35萬字的小說把過去長達12年的分離、未來長達26年的生活描述成發生在兩周之內的事情。那么多的人生故事在敘述中雖然沒有得到詳細全面的反映,但通過文本提供的某些信息讀者通過想像和推斷能使之變得清晰。帕慕克對作品敘事節奏進行的良好控制,使得故事變得精巧迷人,體現了他高超的敘事能力。《我的名字叫紅》就是這樣通過敘述者和時間的變化使小說敘述變得豐富多彩,讓讀者流連在小說的迷宮中享受這閱讀分析的樂趣。
三、通俗懸疑下的宏大敘事
乍看,《我的名字叫紅》是通過講述一個探案加戀愛的爛俗故事贏得眾多眼球。其實,作者的寫作意圖絕不止在一個簡單的媚俗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作者實際要表現的是使用散點透視法的土耳其細密畫和使用焦點透視法的威尼斯繪畫這兩種不同繪畫理念的交鋒,進而思考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的衝突與融合問題。長篇小說是用藝術方法組織起來的社會性的雜語現象,偶爾還是多語種現象,又是獨特的多聲現象。小說正是通過社會性雜語現象以及以此基礎的個人獨特的多聲現象,來駕馭自己所有的題材、自己所描繪和表現的整個事物和世界。作者語言、敘述人語言、穿插的文體、人物語言,這都只不過是雜語藉以進入小說的一些基本布局結構統一體。
《我的名字叫紅》該小說就採用了“多聲部”的敘述方式。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伊斯坦堡,這個橫跨兩大洲的城市,曾是兩大洲的文化經濟最先相遇的地方,產生過輝煌瑰麗的細密畫文化。而它當時正經受著各種衝擊,出現了巨大變化,激烈的碰撞產生了繪畫風格之爭、宗教信仰之爭、領土之爭、東西方文化的衝突等。在這樣一個衝突混亂的時空各種衝突都需要不同的聲音來表現,任何“獨霸”的聲音都可能引起不公正。所以作者只負責客觀呈現,每一個人的觀點都無所謂對錯,對錯留給閱讀的人去評判取捨,講話人的地位是始終平等的。《我的名字叫紅》採用了“多聲部”的敘述方式,不同的人物(包括動物,甚至樹、金幣、顏色等)都各自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經歷和心情。不是作者向讀者講故事,而是作者把所有人或物推到了前台,讓他們充當起了說書人的角色。在帕慕克娓娓道來的敘述中,讀者不斷為散點透視的細密畫所驚嘆,也為與細密畫風格迥異的威尼斯的焦點透視畫風所折服。在小說的愛情、謀殺和文化哲理這三條線索中文化的內容相對分散,雖然表面上是愛情加謀殺的主題,但是小說的落腳點卻是在文化思考,這正是該小說敘述的核心技巧所在,以通俗題材和形式承載更為深廣的思想內容。小說大量的文化信息還通過眾多民族特徵的寓言故事得以表達,雖然有些游離於小說情節之外,卻豐富了小說的文化和哲理意蘊,表現出了對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深沉思考。
作品影響
《我的名字叫紅》自1998年出版後就受到世界文壇關注,該小說2001年被譯成英文版本,被翻譯成超過60種文字,出版版本不下百種。
《我的名字叫紅》在2002年獲得法國最佳外文書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3年獲得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8年BBC Radio4將其改編播出。2010年《我的名字叫紅》英文版被列入Everyman's Library當代文學經典系列。
作品評價
《我的名字叫紅》已臻至經典的層次。
——強納森·李維(Jonathan Levi)《洛杉磯時報書評》(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我的名字叫紅》是一本值得信賴以及具有原則性的沉思錄……是具有企圖心的作品。
——馬文·朱力斯(Melvin Jules Bukiet)《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我的名字叫紅》就像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們》一般,超越原有的界線,雖然是以古典的伊斯蘭文學技巧來說故事,卻富涵十九世紀歐洲小說處理細節的方法。帕慕克的小說技法融合東方的與西方的兩種技藝,而且在兩者之間遊刃有餘並具獨創性……形式出色,措詞巧妙詼諧,有高潮迭起的情節……它以完整且具說服力手法傳達情感。
——迪克·戴維新(Dick Davis)《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UK)
《我的名字叫紅》是一本令人驚喜的豐富小說,非常令人注目。這是一本重要的作品,這本小說奠定了帕慕克是全世界最好的小說家之一的作品。
——蓋·曼尼斯—阿博特(Guy Mannes—Abbott)《獨立報》(The lndependent UK)
作者簡介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年6月7日出生於伊斯坦堡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 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