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
“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作為魯迅的舊式太太,一個目不識丁的小腳女人,朱安留下的話語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尋味。她淒風苦雨的一生給世人留下許多回味。本書系魯迅元配夫人朱安的傳記,作者通過走訪朱氏後人,實地勘查採訪,鉤沉相關史料,蒐集各方面人士的回憶等,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軌跡,探討了她對魯迅的影響,更難得的是,讓我們依稀聽見了這樣一位女性的無聲之聲。
作者簡介
喬麗華,女,1969年生,上海人,200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魯迅紀念館副研究員。多年來從事魯迅研究,並在報刊雜誌上發表小說、散文、讀書隨筆若干,主要著作有《吳朗西畫傳》、《魯迅和他的紹興》、《藏家魯迅》(與人合編)等。
目錄
序章:“一切苦悶和絕望的掙扎的聲音”
上篇:母親的禮物
家世——丁家弄朱宅
婚約——1899年前後
洞房——母親的禮物
獨守——婚後的處境
惜別——舉家遷居北京
下篇:落地的蝸牛
死寂——名存實亡的家
棄婦——落地的蝸牛
家用賬——真實的重擔
悲傷——魯迅去世
苦境——西三條的女主人
尾聲——祥林嫂的夢
附錄一 朱安家世簡表
附錄二 魯迅家用賬(1923年8月至1926年2月)
附錄三 抗戰後北平《世界日報》“明珠”版有關朱安的報導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試讀部分章節
朱安的娘家在紹興城裡的丁家弄。為此,我特意去尋訪了這條過去從來沒有留意過的街。
從地圖上看,丁家弄位於紹興城的西面。民國前,紹興府城內以南北向的府河為界,東屬會稽,西為山陰,丁家弄即屬山陰縣地界。而不遠處的魯迅家的周家台門屬於會稽縣。過去的紹興城四面築有城牆,四周共有十個城門,丁家弄就在水偏門一帶,東臨水溝營大街,因此從前紹興人提到它,往往稱為“水溝營的丁家弄”。此外,在老紹興人的記憶里,它還有一個土名,叫作“竹園裡”。
在去丁家弄之前,我事先向紹興魯迅紀念館的老館長裘土雄先生打聽了一下。他告訴我,朱家台門靠近紹興文理學院那裡,他曾去過兩次。1979年,從朱家的房客陳文煥先生那裡得知朱家台門要拆的訊息,他也曾趕在拆掉前去看過。他記得朱安的遠房堂叔朱鹿琴家裡房子相當好,石蕭牆,棟樑是方的,用料考究,說明家裡相當富裕。當時還有人租了他家一半的房子。可惜現在已經統統拆掉了,變成了丁香小區。不過,泥牆弄旁邊的那條河還在。丁家弄現在叫丁向弄,因為紹興有兩個丁家弄,所以改了名。
我住的賓館恰好是在紹興文理學院旁,於是第二天早上,我穿過校區,從東大門出來,步行約50米,找到了我默念已久的丁家弄——如今已改名為丁向弄。這是一條長約一二百米的東西向的街,約三四米寬的水泥路,兩邊都是四五層樓的新式住宅小區,街道兩邊零星開著一些小店鋪,周遭的環境顯得有些雜亂。聽路邊小店的老闆講,在他小的時候,丁家弄的路還沒有現在寬,是用六尺的石板橫鋪的,差不多就兩米寬。但是他不知道這裡有個朱家台門,也不知道魯迅的原配夫人姓朱,更不知道她的娘家就在這裡。
丁香小區在丁向弄23號,是一個頗為高檔的住宅小區,絲毫也看不出當年朱家台門的影子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但還是有點悵然若失——為了那消失的台門,也為了台門裡那些湮沒無聞的故事。從出生到出嫁,薺不多有28年的時間,朱安是在丁家弄朱家台門厚厚的圍牆裡度過的。這個大宅院裡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有過哪些悲歡?她後來酸澀的人生、乖蹇的命運是否與此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對於想要了解朱安出嫁前生活情形的人,諸如此類的疑問有很多,但看來都已無從追尋了。
本以為對朱家台門的尋訪只能獲得這樣一點印象,好在第二天在紹興文理學院舉辦的魯迅研究30年學術討論會上,我遇到了《鄉土憶錄——魯迅親友憶魯迅》的作者周芾棠老先生。周先生已經81歲了,但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當年他對魯迅親友做了許多採訪,還做了大量的筆記,也曾親自去踏訪過朱家台門。當我對他說了自己想寫關於朱安的傳記,他欣然表示可以陪我一起去找找那裡的老住戶,做些調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