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台

周家台,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漳河新區雙喜街道辦事處譚店村十組,方圓數十里享有盛名。元末明初年間,連年戰禍不斷,一周姓始祖從江西遷移過來後,在這裡定居,春耕秋收,世代繁衍,使這個不到五、六平方公里的地方逐漸發展到幾十戶周姓人家,後來人們才叫它周家台。

周家台,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漳河新區雙喜街道辦事處譚店村十組,方圓數十里享有盛名。元末明初年間,連年戰禍不斷,一周姓始祖從江西遷移過來後,在這裡定居,春耕秋收,世代繁衍,使這個不到五、六平方公里的地方逐漸發展到幾十戶周姓人家,後來人們才叫它周家台。
由於周家台四面環水、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中間還橫穿幾條小溪,水源充足,天旱台壋可以蓄水,遇澇台壋可以泄洪,可謂旱澇保收。台壋就因周家台而得名。水發源於荊門城北十八羅漢山脈,兩條支流一條經烏盆沖流經雙井村十一組、八組,另一條經楊家沖,雙井村九組,譚店村九組、十組,對下游周家台形成環形包圍,在兩股流向的結合部形成大約二十餘畝的水面,這就是歷史上人們所說的台壋。歷史上曾流傳這樣一首歌謠:周家畈上收了谷,男人抱著女人哭,要問這是啥原因,是因沒倉裝稻穀。
周家台人殷實富裕以後,不忘感恩戴德,籌資在此修建了三正三廳的周家台祠堂廟,祭祀朝拜關老爺和列祖列宗以保佑幸福、吉祥、平安,祠廟前殿立公關塑像,後殿是佛祖塑像。祠廟前的一副對聯當地老人們至今記憶猶新:“兄玄德弟義德得兄得弟;思臥龍友子龍龍會龍友。”橫額是“週遊楚天”。單從對聯字意來理解,當為關羽思念劉備、張飛、孔明、趙子龍這些患難與共的戰友,在部將周倉的陪同下,縱橫天下無敵手,同時也是對周家台子孫的警示和鞭撻,要求子孫後代以關羽為榜樣,與周家台共榮,永不停息。祠堂廟建成後,方圓幾十公里的老百姓都來此朝拜,上香磕頭,人氣相當旺盛。周家台人充分利用當地的兩條河流為其造福,經過疏浚整治,修建壋壩、荷花池,擴大蓄水種荷植蓮,使這裡山清水秀,林茂糧豐,景色格外迷人。
清末民初,在荊門城棗園街做蠟燭生意的一黃姓生意人,外號“黃枯心”,將祖墳僑置雙喜村,聽說周家台物產豐富,五穀豐登,特在此處買下一份田地,常年請長工耕種。周家台不僅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而且人文景氣,重視文化教育,歷代有辦私塾,辦學堂的習慣。其辦學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時間可長可短,教師有的為專門僱請,還有一種近似於現代的家教形式,上門授課,因人施教。教學內容多樣,讀書、寫字、打算盤、學算術……據娘家位於周家台的周玉英老人介紹,她家祖祖輩輩基本上沿用孔子的教學思想辦學堂教書,曾祖父那一代家裡就辦有私塾,到祖父周開春秀才那一代,辦學規模更大,由一戶辦學發展為聯戶辦學,學生來源除周姓同姓子女外,還有外姓學生,學費也很靈活,基本上以月計算,有的交現金,也有的交實物,教師除本地產生,也從外地引進。其父親周元起這一代,辦學規模達到頂峰,很是興旺一段時間。解放後由政府接管,將校址由民房遷到周家台祠堂,改名為周台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