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進程
●2006年1月,四川構建成都、川南、攀西、川東北、川西北五大經濟區決策出台。成都經濟區包括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等五市。
●2006年3月,成都、眉山簽訂了“成都經濟區”提出後的首個區內城市間合作協定。之後,眉山市6區縣與成都12個區市縣先後建立合作關係。
●2008年4月,成都、資陽召開區域合作聯席會並舉行有關合作協定簽字儀式,合作開發成資工業集中發展區、三岔湖,議定了《成都—資陽區域合作工作協調機制》。
●2010年1月30日,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聯席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上,成都、德陽、綿陽、雅安、眉山、資陽、遂寧、樂山八市共同簽署了《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框架協定》。
●2010年1月31日,資陽、眉山正式接入區號028。
●2010年4月,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八市共同簽署了《成都經濟區勞動保障區域合作框架協定》,8月再簽 《成都經濟區勞動保障區域合作社會保險工作框架協定》。
●2010年8月30日,在《成、德、綿規劃合作框架協定》簽字儀式上,公布了《成都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09-2020)》。按照規劃目標,到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將成為西部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群。
●2010年9月,四川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規劃建設天府新區,形成以現代製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
交流合作
“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即將從過去‘點對點’的雙邊合作,正式步入‘抱成團’的多邊合作,開啟向縱深推進的全新篇章!”在1月30日召開的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聯席會第一次會議上,成都、德陽、綿陽、雅安、眉山、資陽、遂寧、樂山八市共同簽署了《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框架協定》,一些創新的體制措施浮出水面。根據協定,各方將在發展規劃、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環境保護、金融體系等方面通力合作,把成都經濟區打造成中西部地區綜合實力最強、優勢產業集聚最多、城鎮化水平最高、創業環境最優、城鄉差距最小、輻射帶動力最明顯的大都市圈,成為引領西部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建“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聯席會議”
關鍵字:合作機制
建立由各市黨政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聯席會議”,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協調,聯席會議由各市按年輪值召集,原則上每一年召開一次,如遇重大事項可臨時組織召開。各市分別設立國土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環境保護、標準建設、科技合作、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等專責小組,具體協商和落實合作事項。
編制《成都經濟區總體規劃綱要》
關鍵字:發展規劃
以區域一體化發展為目標,統籌協調合作區域內各項規劃。條件成熟後,依據《成都平原城市群規劃》,共同委託專業規劃編制機構編制《成都經濟區總體規劃綱要》和成德綿、成雅眉樂、成資遂等區域合作總體規劃。
將雲計算中心服務向區域內城市延伸
關鍵字:基礎設施
通訊基礎設施、信息網路環境和數據傳輸交換共享,延伸成都國際專用數據通道,為區域內的工業園區和企業提供直達國際的高速數據傳輸服務。整合各市高性能計算需求,將成都雲計算中心服務向區域內其他城市延伸。
將成都部分產業向其他城市轉移
關鍵字:重大產業
成都主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商貿物流、金融及科技等產業優勢,打造商貿和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並向區域內其他城市輻射和延伸,按照區域一體化發展目標和功能布局將成都部分產業向經濟區內的其他城市轉移。
研究設立經濟區科技創新基金
關鍵字:科技工作
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共同推進行業重大通用技術、套用技術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設立經濟區科技創新基金,聯合推動重大通用技術和套用技術創新,提高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能力。
實現區域內城鄉居民通存通兌
關鍵字:金融體系
突破各商業銀行發展規模的瓶頸,積極探索銀團貸款合作形式,鼓勵區域內各城市商業銀行以相互參股、併購整合等形式組建區域性大型商業銀行。逐步建立一體化的支付和資金結算體系,實現區域內城鄉居民通存通兌。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關係無障礙轉接
關鍵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
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傳染病和重點疾病聯防聯控機制。共建教育教學資源庫,實現教育信息的共有共享。實現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關係無障礙轉移接續和信息系統對接,實現醫療保障機構相互定點,條件具備時醫療保險費實時結算,共同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