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簡介
1892年,基督教(原英國聖公會)傳教士何詩白(J.H.Horsburgh)經重慶到達成都,與1895年成立華西教區,第一任會督為蓋士利(WilliamWhartonCassel)。因當時在成都的學校多在舊皇城一帶,外地學生賃房棲身,就食無處,教會為適應社會需要,1909年教會就近之皮房街(今順城大街)置地8.48畝,建西式三層樓一幢,平房110間,開辦“輔仁學社”,取《論語》“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1912年開社,收納學生寄宿,在社內開設有禮拜、英文補習班、舉辦哲學、心理學、等講座,學社於1926年停辦,1927年起工作重點轉為傳福音。並於1939年,將門道加深,加蓋一層樓,命名為“聖約翰堂”。1941年7月27日教堂被日機炸毀,1946年曾計畫在原樓前建大禮拜堂未果,後經修復繼續使用至新中國成立。1980年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時,於當年3月2日復活節前復堂,1984年四川神學院曾藉此地為校址。1992年順城街擴建街道,因教堂在紅線範圍內,為支持該工程,拆除教堂,並在教堂原有空地上修建簡單過渡教堂。2011年10月23日,基督教上翔堂隆重舉行上翔堂恢復重建竣工典禮,正式投入使用。本堂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地理位置上,在國內外都是有較大影響的一座教堂。百年歷程
1892年,聖公會傳教士何詩白(J.H.Horsburgh)到達成都。
1895年成立華西教區,第一任會督為蓋士利(William Wharton Cassel)。
1909年,教會在皮房街(今成都市順城大街)購買了8.48畝土地,建造一幢西式小樓以及平房百餘間,開辦學社,以《論語》“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將它命名為“輔仁學社”,以方便附近學校的外地學生生活。
1912年正式開設,接納前來住宿的學社,並開設了英文補習班和禮拜活動。
1927年,學社轉為主要從事傳福音。1939年,教會斥資加蓋了一層樓,並將學社改名為“聖約翰堂”。
1941年7月27日,教堂被日機炸毀,1946年曾計畫建堂未果,後經修復後,禮拜活動繼續進行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約有教徒150餘人。
1958年,教會神職人員被勒令參加勞動生產,教會活動中止。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教堂樓房被占用,宗教活動遭到嚴重破壞。
1980年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經中共成都市委員會統戰部批准,該教堂在1980年3月2日復活節前得以復堂。因實行聯合禮拜,故取名“基督教禮拜堂”;1984年,四川神學院曾經以該堂作為校址。
1991年,更名為“上翔堂”。
1992年,為支持順城街擴街改造工程,在紅線範圍內的教堂被拆除,教會在原有空地上修建簡易過渡教堂。2007年以前,該堂規模很小,也非常簡陋,僅能容納一百多信眾,因此總是座無虛席。自擴街拆除十餘年時間裡,
2007年,在教會的一直努力下,教堂舉行了重建奠基儀式,正式開始重建。重建後的教堂占地4552.49平方米,(其中:建築基地面積1610㎡,綠地面積1144㎡,道路及停車場等占地1798.46㎡)。新教堂建築面積8641㎡,其中教堂面積8238㎡,鐘樓(構築物)面積403㎡。同時保留了原主教府(面積663.713㎡)。教堂高約31米,堂內可容納2000人左右,配設有電梯;鐘樓高約48米,塔尖安裝有時鐘、銅鐘及十字架標誌,配備電梯,設有觀光平台。教堂外裝採用全石材幕牆露縫乾掛,猶如“堅固的磐石,拯救的保障”(詩篇30:2) ,在上帝的帶領下“如鷹展翅上騰”的上翔堂,“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哈該書2:9)。新教堂臨順城大街西側,南臨大有巷,北臨上翔街,保留有一座二層高的西洋風格的古典建築(原主教府),院內幾棵古銀杏樹得到了保護。
2011年10月23日上午10時,四川省成都市基督教上翔堂舉行了隆重的恢復重建竣工典禮。四川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魏康牧師,四川省基督教協會會長李棟牧師和省、市統戰、宗教等有關部門領導及嘉賓應邀出席典禮並參加剪彩儀式;來自成都市1000餘位信徒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崇拜時間
禮拜日:09:30 崇拜, 14:00 崇拜,19:00 工商團契聚會
禮拜六:09:30 崇拜, 14:00 感恩讚美會, 19:00青年聚會
禮拜五:14:00 讀經聚會
禮拜四:14:00 交通見證會
禮拜三:14:00 查經聚會, 19:00 青年查經聚會
禮拜二:14:00 老年之家活動
交通線路
中西順城街站(教堂門口):1、26、48、55、56、61、64、99、334
專線:98、298
總府路(蜀都大廈旁):4、8、58、81
太升南路:3、45、53
鹽市口:43、47、104
大業路:62、213
人民中路一段(後子門):16、300
西玉龍街:341
捷運一號線:天府廣場站